•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上?,F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3-2035年)(草案公示稿)(55頁)
    上?,F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3-2035年)(草案公示稿)(55頁).pdf
    下載文檔 下載文檔
    產業園區
    上傳人:l** 編號:719190 2023-08-04 55頁 9.14MBKB
    1、上?,F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3-2035)文本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上?,F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東灘)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崇明區人民政府二二三年一月2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22年5月前 言PREFACE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要求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橫沙新洲是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確的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也是上海未來都市現代農業的主要承載地。建設上?,F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以下簡稱“橫沙新洲園區”),是堅決落實長江“共抓大保護、2、不搞大開發”戰略,加快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展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成效的生動實踐。因此要立足上海人多地少的資源緊約束特點、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和生態綠色農業定位,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核心,加快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實現發展和保護相統一,提升生態空間綜合效益,更好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落實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按照上海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要求,加強橫沙新洲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和建設,打造匹配超大城市目標定位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高地,銜接落實上?,F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發展戰略規劃,編制本規劃。目錄2目目 3、錄錄第一章 總則.1第一節 規劃范圍與期限.2第二節 規劃依據.3第三節 規劃效力.4第四節 上位規劃要求.5第五節 相關規劃銜接.8第六節 重點關注問題.13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15第一節 目標定位.16第二節 國土空間格局.19第三節 農業產業布局.23第四節 空間分區管制.24第三章 重大專項系統.26第一節 生態空間保護修復.27第二節 公共服務.29第三節 住房保障.31第四節 公共空間與景觀風貌.31第五節 綜合交通.34第六節 市政設施.36第四章 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41第五章 分區發展指引.44第一節 單元劃分.45第二節 單元指引.46第六章 實施保障.48附件.50第4、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第一章 總則總則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2第一節第一節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1.規劃范圍為促進功能聯動、資源互補和協同發展,規劃范圍以上?,F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以下簡稱橫沙新洲園區)為主,同時拓展至橫沙鄉,總面積為 158 平方公里。其中橫沙新洲園區面積為106 平方公里,橫沙鄉為 52 平方公里。橫沙地區位于長江入???,北側為崇明島,西側為長興島,西南側為浦東新區,距離上海市中心約 50 公里,距離浦東樞紐約 20 公里,距離崇明東灘約 25 公里,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優勢突出。2.規劃期限本次規劃目標年為 2035 年。其中:近期規劃至 2025 年,遠景展5、望至 2050 年。圖 1-1:區位圖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3圖 1-2:規劃范圍圖第二節第二節 規劃依據規劃依據1.國家及地方法律法規、規范、技術標準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19 年修正);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9 年修正);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 年修正);4、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1 年);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21 年修正);6、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11 年);7、上海市城鄉規劃條例(2018 年修正);8、上海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2022 年);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49、上海市新市鎮國土空間總6、體規劃(含近期重點公共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和成果規范(試行)(2020 年);10、國家、本市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標準。2.相關規劃成果及政府文件1、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 年)(中發202227 號);2、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 年)(國函2017147 號);3、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滬府201840 號);4、崇明區橫沙鄉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滬府規劃201967號);5、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滬府發20219 號);6、上海市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十四五”規劃(滬府辦7、發202122 號);7、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 年)(滬府202084 號);8、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滬府發20221 號);9、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規劃建設導則(滬規土資總2018341 號);10、上?,F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發展戰略規劃(滬府發20231 號);11、其他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第三節第三節 規劃效力規劃效力本規劃一經批準應當作為規劃范圍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等下位規劃的編制依據。下位規劃應當落實本規劃明確的總體發展目標、空間結構布局、公共空間及各項設施安排、環境保護等要求,并對具體用地布8、局和建設規模進行深化。本規劃未涉及的橫沙鄉相關內容按已批準的崇明區橫沙鄉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執行。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5第四節第四節 上位規劃要求上位規劃要求1 11.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 年)規劃明確合理保護和利用橫沙東灘灘涂資源,預留作為城市長遠發展的戰略空間。橫沙新洲園區位于規劃長江口戰略協同區。區域內應促進寶山、崇明、海門、啟東等地區的協同發展,推動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成為輻射帶動內陸地區發展的戰略空間。重點優化長江口地區產業布局,嚴格保護沿江各市水源地,推進沿江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廊道建設。橫沙新洲園區屬于規劃三類生態空間,禁止對主導生態9、功能產生影響的開發建設活動,控制線性工程、市政、水利基礎設施和獨立型特殊建設項目用地。規劃明確大力提高本市農業現代化水平。以崇明三島、黃浦江上游、杭州灣北岸和城市周邊地區為主體,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控制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成為高效、生態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加強農業空間復合利用,推廣立體種養模式。1上位規劃中“橫沙東灘”即指“橫沙新洲”,“橫沙東灘園區”即指“橫沙新洲園區”。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6圖 1-3:“上海 2035”總規市域生態空間規劃圖圖 1-4:市域城鎮空間(城市開發邊界)規劃圖2.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規劃明確至 2035 年,把崇明區10、基本建設成為在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經濟社會發展、人居品質等方面具有全球引領示范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成為世界自然世界自然資源多樣性的重要保護地、鳥類的重要棲息地,長江生態環境大保護的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發展的先行區。規劃形成“三區、兩帶、兩片”的全域空間結構,橫沙鄉屬于“兩片”中的戰略預留片,作為戰略儲備和預留空間,以保護保留為主,塑造“原味橫沙”。橫沙鄉規劃逐步減少人口總量,常住人口控制在 1 萬以內。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7圖 1-6:崇明區空間結構規劃圖3.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 年)規劃明確應厚植橫沙東灘生態環境優勢,提升生態空間綜合效益,分步驟、有時序地發展資源循環11、型綠色、有機種養業,努力打造綠色有機產業高地、生態價值和諧共生高地、全球頂級的智慧農業高地、品質農業體驗高地。規模明確優化國際航運中心樞紐能力,做好橫沙等海洋戰略資源的保護和控制;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碳中和示范區,努力探索將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分別打造成高水平的碳中和島、低碳島和零碳島;提高流域及其余防洪堤防能力,實施橫沙島片等現狀防汛除澇能力相對較低的水利片的水系布局和外圍泵站建設。4.上海市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十四五”規劃規劃明確橫沙東灘已成陸地區應兼顧濕地保護和土地開發利用需求,在戰略啟動的窗口期先行用于生態農業?!笆奈濉逼陂g崇明北沿、橫沙東灘等區域預計補充耕地約 5.4 萬畝。12、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85.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規劃明確推進橫沙東灘園區建設。根據地塊成陸、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的實施節奏,分步驟、有時序地發展資源循環型綠色、有機種養業,努力打造綠色有機產業高地、生態價值和諧共生高地、智慧農業高地、品質農業體驗高地。保護橫沙東灘空間資源,實現發展和保護相統一,提升生態空間綜合效益。6.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明確橫沙島為“世界級生態島先行示范區”,推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集群化發展,橫沙島全區域試點建設集特色種養、休閑觀光、鄉村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低碳有機農業示范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第五節第五節 相關規劃銜接相關規劃銜接1.上?,F代農業產13、業園(橫沙新洲)發展戰略規劃功能定位:打造五大高地。一是高品質農產品供給高地;二是前沿農業科技示范高地;三是和諧發展生態價值高地;四是宜農宜游宜學品質體驗高地;五是制度創新合作開放高地。發展目標:打造成為世界級現代都市生態綠色農業示范區,新時代中國式上?,F代化農業園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現代都市生態綠色農業示范區,新時代中國式上?,F代化農業園區發展新標桿。發展新標桿。到 2025 年,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啟動,土地整治及項目實施成效顯著,基礎保障產業、特色產業等重點項目啟動實施,現代農業園區管理構架和運行體系初步成型。到 2035 年,現代農業園區總體框架全面建成,生產水平國際領先,設施服務體系健全,生14、態綠色特征鮮明,農業科技資源有效集聚,農業改革創新功能基本實現,承載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功能,園區總產值達到 100 億元以上。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92.崇明區橫沙鄉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1)戰略引導1)規劃目標立足世界級生態島先行示范區,堅持生態立島原則,以生態保育和鄉土文旅產業帶動橫沙綠色發展,打造成為上海近郊宜游宜居的生態慢島。至 2035 年,生態標桿地位逐步確立。常住人口逐步疏解,建設用地顯著減量,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成為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處理、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綠色標桿。至 2050 年,全面建成綠色生態慢島。自然生態得到15、全面提升,成為區域生態環境高地;產業經濟全面轉型升級,成為綠色發展典范;人居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成為留得住鄉愁記憶的國際悠閑慢島。2)空間格局尊重現狀“小城鎮、大生態”的空間圈層結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城鎮與鄉村、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以“一心兩點、一環雙軸”的鄉域空間格局構建生態島先行示范區。一心依托橫沙鎮區,完善各類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打造 15 分鐘社區生活圈,形成綜合服務中心;完善旅游配套,形成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務中心。兩點依托橫沙鄉永發、豐樂小集鎮,在原村界范圍內規劃新增部分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形成服務集鎮居民的特色社區服務點。一環在改善生態環境、落實減量化前提下,沿富民沙路東江路東16、濱路-新聯路-新盟路,形成“環島生態休閑綠環”,規劃布局若干集橫沙歷史、河口文化、休閑農業和旅游服務于一體的活動節點。雙軸東西發展軸(民惠路-民東路)+南北發展軸(富民沙路-豐樂路)東西發展軸:沿民惠路-民東路形成橫沙城鎮發展軸線,銜接橫沙鄉鎮區與環島休閑綠環,沿線布局相關服務設施。南北發展軸:依托富民沙路-豐樂路南北向交通干道,串聯對外碼頭、鎮區、永發與豐樂集鎮,打造橫沙島重要的對外發展軸。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0圖 1-7:橫沙鄉空間結構規劃圖圖 1-8:橫沙鄉土地使用規劃圖(2)剛性管控1)開發邊界規劃劃定城市開發邊界 88.40 公頃,其中城鎮建設用地共計 82.46 公頃;城市開發17、邊界以外建設用地區面積 604.54 公頃。2)基本農田規劃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 11 片,面積為 4.28 萬畝(2851.97 公頃)。位于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永久基本農田面積 1.38 萬畝(918.83 公頃),占永久基本農田總面積的 77.4%。3)生態底線規劃橫沙鄉域生態空間面積 5196.54 公頃,其中三類生態空間 5176.15 公頃,四類生態空間20.39 公頃。4)歷史文化規劃將現狀豐樂老街區域作為歷史村落劃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控制線,面積 3.49 公頃,同時將位于富民沙路民生路交叉口的軍事碉堡保留為不可移動文物劃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控制線,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進區域整體更新和18、環境提升,追溯老街歷史風貌遺跡和橫沙特色歷史功能體驗,塑造豐樂歷史文化節點。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1(3)系統指引1)產業發展規劃完善綠色農業頂層設計,優化農業結構和布局,提高農業環境質量,打造橫沙綠色農業和綠色食品品牌。力爭到 2020 年,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得到增強,農業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基本實現農業發展綠色化、標準化和規?;?;到 2035 年,農業生產者科技水平和經營管理者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以高科技農業為主導,以休閑農業、文化旅游業和科技服務業為延伸的綠色產業體系。農產品優質安全,農業資源利用生態高效,農業功能多元、布局合理,全面建成城市居民的“優品菜籃子”與全球19、城市的“海島田園”。規劃以生產功能為核心,積極推進農業生產規?;?,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著力發展具有地域優勢或特色的特色林果、養殖業,樹立優勢標志產品品牌;積極加強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樹立農業旅游口牌;探索前沿領域的創新先導型農業、生態農業,優化橫沙農業產品結構,壯大柑橘、水稻等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逐步清退水產養殖、養豬場等污染產業。2)公共服務規劃以“地區級-鎮級-社區級”三級體系進行配置。橫沙鄉屬于“長興-橫沙城鎮圈”,地區級公共設施主要由長興鎮承擔,實現設施共享。鎮級與社區級設施以步行 15 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為 1 公里左右)形成的社區單元進行配置,基本實現步行 15 分鐘服務半徑全覆20、蓋。3)生態環境規劃以建設“海島樂源,生態橫沙”為主題,形成“藍天碧水、天人和諧、綠廊掩映、林田交織”的海島型生態特色,實現生態要素的融合和統籌。力爭規劃期末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際生態島”。規劃至 2035 年,確保橫沙生態空間(含綠化廣場用地)控制在 5196.54 公頃以上,占全鄉面積比例達到 98.7%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 48%以上,河湖水面率不低于 14%,生態、生活岸線占比95%以上,城市開發邊界內人均公共綠地 20.73 平方米,綠化率大于 40%,新建居住區集中綠地率15%以上。4)綜合交通規劃形成水上交通為主的對外交通體系和慢行為主的四網融合(綠色公交+自行車道+步道+21、水上游線)的島內交通體系。橫沙鄉規劃形成“兩橫一縱一環”的干道路網體系。其中,“兩橫”中一橫為橫貫島域中部的長橫通道及其連接線(即民惠路民東路),另一橫為橫貫北部島域的民北路;“一縱”為縱貫島域中部的富民沙路-豐樂路;“一環”是指東江路東濱路新聯路新盟路構成的環島公路。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2規劃預留從北中南三個方向與橫沙東灘主要道路進行銜接。其中,民北路和東濱路銜接規劃東灘環路,民東路銜接規劃東灘一路,規劃民南路銜接規劃東灘二路。橫沙東灘主干道路紅線寬度可以以橫沙鄉規劃主干路紅線寬度為準,遠期需要根據東灘定位綜合確定全域的道路交通控制。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3第六節第六節 重點關注問題重22、點關注問題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徹落實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戰略要求,加強三島聯動,充分發揮橫沙新洲生態環境資源稟賦,突出高科技設施裝備農業、低碳綠色循環的發展導向,探索區域統籌、綠色發展和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規劃應遵循“產業低碳、生態固碳、設施零碳、機制減碳”的發展主線,落實近零碳發展目標,推進可再生能源規?;瘧?,有效發揮森林、濕地、海洋等自然要素的固碳作用,促進陸域綠色碳匯與海洋藍色碳匯相結合,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2.堅持功能聯動、空間統籌落實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強化與長江口周邊區域的戰略協同,堅持崇明、長興、橫沙三島聯動發展,尤其要統籌23、強化橫沙新洲與橫沙本島、橫沙淺灘地區空間和功能聯動,統一進行空間規劃,實現資源配置高效、設施共建共享,融合共生發展。規劃應加強橫沙地區全域空間的統籌布局,形成空間協調、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的大發展格局。應科學合理利用水路交通優勢資源,在區域交通網絡及港口碼頭布局中體現協同發展;應與崇明島農業產業錯位互補,共同鞏固農業優勢地位;應兼顧橫沙鄉的發展基礎與規劃定位,帶動鄉村振興,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功能等方面互動共享,并與橫沙淺灘做好銜接,充分預留發展空間。3.堅持節約集約、資源統籌立足于上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按照最集約、最現代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提升生24、態空間綜合效益,在價值導向、業態模式、產出效率、生態環保等方面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打造上海高效農業的新高地,為上海開辟未來創新發展綠色增長的新賽道。規劃應守牢耕地紅線,保障新增耕地面積,控制開發強度,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守護長遠發展戰略空間,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借鑒世界農業發達國家、領先城市、頂級園區的先進經驗和理念,合理確定用地標準。4.堅持因地制宜、系統謀劃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大營養觀,加快構建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4不斷探索生態、生產、25、生活多元融合的發展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規劃應充分依托橫沙新洲園區的規模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凈地優勢,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實現更廣領域、更大范圍高質量發展。以種定養確定各類農業生產結構比例,優化全市農產品保供格局;樹立優質農產品品牌,滿足市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和多元化食物供給的需求;集成農業前沿技術,培育優良種質資源,打造全球農研科創的標桿和未來農業試驗基地;發揮農業多元功能,為市民提供體驗農耕文化、感受自然力量的宜游、宜學、宜養新天地。5.堅持聚焦重點、近遠結合深刻把握橫沙地區作為“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的戰略內涵,充分認識橫沙新洲的戰略區位和資源稟賦,有序推進橫26、沙新洲園區建設和發展,有所為亦有所不為,應對自然災害風險,守護國土安全,聚焦重點分步推進。規劃應充分考慮土地成陸的時間周期,合理確定開發時序,保障近期土地整治、基礎設施和特色產業重點項目建設需求,同時考慮未來不確定性,預留彈性空間,落實好“上海 2035”總規將橫沙新洲作為城市長遠發展戰略空間的規劃意圖。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15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16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橫沙新洲要發揮東部沿海發展帶和長江黃金水道交匯點的區位優勢,立足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總27、體要求,強化三島聯動。把握生態環境資源稟賦,著眼生態綠色農業方向,著力承載農業強國重任,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和超大城市保供基礎,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成為上海都市現代綠色生態農業的主要承載。第一節第一節 目標定位目標定位1.發展目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實農業強國建設要求,圍繞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統籌資源、政策和各方力量,聚焦自立自強、科技創新和底線安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8、的重要指示精神,強化長江入??趹鹇钥臻g格局,立足生態環境資源稟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發展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將橫沙新洲園區著力打造成為世界級現代都市生態綠色農業示范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現代都市生態綠色農業示范區和新時代中國式上?,F代化農業園區發展新標新時代中國式上?,F代化農業園區發展新標桿。桿。2.功能定位(1)高品質農產品供給高地將優質農副產品供給作為主責主業,銜接全市農業產業布局,發揮食品安全、應急保障、差異化優質供給、價格平衡等功能。強化農產品規?;?、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成為上海優質綠色副食品的核心供應基地和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綠色農29、產品供應高地,為上海市民餐桌提供更高品質、更加綠色、更為豐富的農副產品,全面樹立上海優質農產品品牌標桿、品質標桿。(2)前沿農業科技示范高地強化高科技設施裝備農業發展導向,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裝備農業、循環農業,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數字技術為驅動,以貿易流通為引擎的功能體系,打造研發、轉化、模式創新平臺,實現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農業全產業鏈布局,構建一、二、三產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體系,成為高科技農業的領軍者和全球頂級的未來農業高地。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17(3)和諧發展生態價值高地堅持零碳排放、零污排放發展導向,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園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全過程,30、統籌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打造愉悅景觀環境。創新生態價值產業鏈,推進種養循環農業體系、綠色能源交通體系等應用實踐,推動發展和保護相統一,打造長江口綠色循環生態農業樣板,為大都市謀求三生融合提供上海范式。(4)宜農宜游宜學品質體驗高地以創造高品質生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為落腳點,依托長江河口海岸獨特地貌、萬畝農田自然生態景觀、未來農業高科技設施裝備,植入科普展示、休閑體驗等功能,打造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彰顯未來農業科技力量和現代農業美學價值。促進園區與鄉村協同發展,成為上海鄉村振興品質生活的典范。(5)制度創新合作開放高地打造“一體化”產業發展平臺,構建符合大都市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31、制度體系,推動現代農業政策創新。營造一流農業投資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現代農業研發、生產領軍企業入駐,為上?,F代農業提供可推廣的政策、可復制的模式和可借鑒的經驗,彰顯上海農業綜合改革成果。3.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高質量發展。聚焦農業強國建設和現代化農業園區發展要求,構建智慧農業、高端裝備農業等核心競爭力,更加突出多元融合的發展方向,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運營,樹立資源融合、產業融合、功能融合的現代生態綠色農業的示范區。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生態優先。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要求,突出零碳、綠色、循環農業的發展方向,強化長江入??趨^域總體生態空間錨固和土地集約節約利32、用、資源循環使用。堅持堅持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作為長江河口地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著眼于服務國家戰略,加強對長江口地區的整體空間謀劃,統籌考慮、近遠結合,留有余地和彈性。構建能充分發揮橫沙戰略資源優勢的空間格局,為破解超大城市發展瓶頸,支撐上??沙掷m發展預留空間。4.核心指標根據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綜合確定橫沙新洲園區綜合發展指標表,橫沙鄉主要規劃指標按照橫沙鄉總規執行。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18表 2-1:園區綜合發展指標表*至 2035 年,橫沙新洲園區內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6.5 萬畝,另有 1 萬畝耕地位于戰略預留空間內,遠期結合園區發展和城市補充耕地需求情況33、再行釋放。5.發展規模(1)用地規模協調好自然資源一體化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關系,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導向。規劃耕地不少于6.5 萬畝,建設用地比例不大于 10%,并預留約 2 萬畝戰略預留空間(啟動開發時應規劃不少于 1萬畝新增耕地)。(2)人口規模橫沙新洲園區規劃就業崗位約 1.0 萬個。綜合考慮農業生產季節性用工需求和旅游人口,并為未來發展做好戰略預留,相關基礎設施配置按照遠期可容納 3-5 萬實際服務人口的規模予以安排,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有序管理。指標類別序號指標名稱單位引導控制要求基準年2025 年2035 年土地利用1耕地保有量萬畝控制1.301.306.50*2土地整治補充耕地萬畝控34、制-5.203河湖水面率%控制5.428.0015.00開放空間保障4骨干綠道長度公里引導-50.005生態、生活岸線占比%控制-90.090.006河道兩側公共空間貫通率%引導-100.00100.007森林覆蓋率%控制2.133.004.00綜合交通8綠色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比例%引導-100.00100.00環境保護9占全球種群數量 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種引導44410水功能區達標率%控制-90.00100.0011地表水環境質量類控制-12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控制-達標13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控制-90.0099.0014城鄉污水處理率%控制-100.00100.001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35、%控制-100.00100.00低碳發展16生態系統土壤有機碳儲量萬噸碳引導約 4.50-約 6.5017新建建筑的綠色建筑達標率%控制-100.00100.0018清潔能源占比%引導-90.0090.00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19第二節第二節 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1.區域格局總體考慮長江入??诘目臻g特征、自然特色和功能要求,切實落實長江大保護的總體要求,著力彰顯區域“江海交匯、水陸一體、藍綠輝映、生態為要”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體風貌,統籌區域生態、生產和生活需求,形成“一區兩帶多片”融合協同的空間格局。一區:一區:為“上海 2035”總規確定的長江口戰略協同區。兩帶:36、兩帶:為東西向以長江航道、水利等水生態為主的空間帶,青草沙水庫、長興船舶基地、橫沙鄉、橫沙新洲園區、橫沙淺灘五片聯動;南北向以江海交匯、咸淡水交織、候鳥遷徙通道等為主的自然特色和生物多樣性空間帶,顧園沙、崇明東灘、橫沙淺灘、九段沙、南匯東灘五灘一體。多片:多片:為區域內集中呈現的多島、多灘、多濕地、多沙洲等具有豐富地形地貌特征的水、陸、灘、島多樣化地帶。圖 2-1:長江口總體空間格局示意圖2.總體空間結構規劃橫沙地區形成“一核、一心、三軸、四片一核、一心、三軸、四片”的融合發展式空間結構。一核:一核:為園區綜合服務中心,圍繞園區核心產業功能,打造現代農業科創研發和智慧農業綜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37、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20合服務功能核心。一心:一心:為橫沙鄉生活服務核心,橫沙新洲園區與橫沙鄉融合發展,依托橫沙鄉公共服務中心,完善各類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促進公共服務協同共享。三軸:三軸:為橫向功能拓展軸、縱向生活服務軸和產業服務軸。四片:四片:形成四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片區,橫沙新洲園區包含科技農業片區、規模生產片區、生態農業片區,橫沙鄉為融合發展片區,為橫沙新洲園區提供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功能支撐,形成產鄉功能聯動、資源共享的發展態勢。圖 2-2:橫沙島空間結構規劃圖3.橫沙新洲園區空間結構橫沙新洲園區規劃形成“一原點、兩軸線、三組團、十方田一原點、兩軸線、三組團、十方田”的空間結構。一原點38、:一原點:錨定了園區核心區位置,打造園區綜合性管理服務中心。兩軸線:兩軸線:以路為骨,東西向形成長 23 公里的綜合發展軸,是集中呈現未來科技農業生產場景的展示窗口。南北向形成 4 公里長的綜合服務帶,北連碼頭,南達灘涂,貫穿核心區,承載高端農業產業服務功能。三組團:三組團:打造中部科技引領組團及東西兩側的生態農業組團和規模生產組團。生產方式上采用玻璃溫室集群、機械化大田和有機循環農業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21中部科技引領組團科技引領組團引入全球領先的頂級企業,開展前沿研究,形成全球農研科創的標桿和未來農業試驗基地。西部規模生產組團規模生產組團打造規?;?、現代39、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區,充分保障新增耕地資源。東部生態農業組團生態農業組團保留原生態景觀,孕育多樣化的生境系統,發揮生態效益綜合價值,預留遠期戰略空間,采用低影響開發策略兼顧農業生產,探索魚菜共生、復合種養的再生農業模式。十方田:十方田:由主要道路分隔形成 10 片萬畝智慧良田。以田為肌,集成先進農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實現遠程作業、精準生產、四季豐收。每塊方田種養結合,探索零廢生產模式。圖 2-3:橫沙新洲園區空間結構規劃圖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22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23第三節第三節 農業產業布局農業產業布局1.產業發展目標保障高品質農產品供給,強化農產品40、規?;?、集約化、標準化、綠色化生產,保障城市居民主要農副產品 10-15%的供應量。發揮前沿農業科技示范,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數字技術為驅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大于 90%。全面建成低碳綠色、智慧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綠色農產品比重達到 100%,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比重達到 100%,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 99%以上。2.產業發展體系橫沙新洲園區規劃以循環農業為基盤,以農業生產與高科技融合為亮點,以現代都市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為抓手,形成三大細分產業、三大支撐功能,構建種養一體的農業生產體系,配套加工、流通等價值延伸環節,適時布局種源、檢測檢驗、過程自動化等助推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素,以產業鏈帶動41、創新鏈發展。3.產業空間布局(1)第一產業第一產業主要結合科技引領組團、規模生產組團和生態農業組團進行布局。中部科技引領組團:中部科技引領組團:依托萬畝連片優質耕地,培育耐鹽水稻等新品種。集成農業前沿技術,以設施農業為載體進行工廠化種植養殖和漁業種苗繁育,打造能源物質自體循環、零碳生產的科技農業示范區域。孵化農業科創企業,將新興農業科技成果就地實踐應用、展示示范,提高技術成果轉化效率。西西部部規模生產組團:規模生產組團:規劃形成適應機械化耕作的集中連片耕地,并采用種養結合等策略實現低碳、無廢、無污染生產。每處規模生產區規劃形成若干種養一體的生產單元,畜類養殖結合種植業混合布局。組團中集中布局農42、業配套和糞污處理設施。東東部部生態農業組團:生態農業組團:發揮生態緩沖功能,兼顧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育,豐富種養殖品種形成大地景觀,探索以土壤修復為核心的再生農業模式。北部易受風暴潮和河水侵蝕影響的區域提高水面率,適當布局水產養殖,充分發揮咸淡水交界區天然漁業種質資源庫優勢。(2)第二、三產業二產主要布局在規模生產組團北部,結合貨運碼頭集聚農業配套服務功能,集屠宰、飼料和食品加工、物流倉儲、防疫檢疫、交易市場、能源中心、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設施等于一體,實現生產加工流通貿易一體化。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24三產空間布局主要包括:一是結合科技引領組團進行布局,融合商務辦公、教育科研、檢驗43、檢測、育種育苗、展覽展示、休閑游憩等功能,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管理中心;二是結合園區西南側門戶空間進行布局,為游客提供旅游接待、文化體驗、研學教育等休閑體驗功能,打造宜游宜學環境;三是在農業空間中分散布局的研學、文旅等配套設施,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第四節第四節 空間分區管制空間分區管制1.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1)總體規模堅守耕地保護紅線,至 2035 年,橫沙新洲園區規劃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4333 公頃(6.5 萬畝),其中土地整治新增耕地 3453 公頃(5.2 萬畝)。東部戰略預留空間內預留新增耕地潛力677 公頃(1 萬畝)。鼓勵通過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促進布局集中連片。44、(2)推進時序綜合考慮橫沙新洲園區灘涂轉化土地后土壤熟化時序,按照園區空間結構組團由西向東推進耕地補充時序。近期新增耕地以西部規模生產組團內為主,新增耕地不少于 1067 公頃(1.60 萬畝),后續新增耕地逐步拓展至中部科技引領組團、東部生態農業組團,新增耕地不少于 2404公頃(3.60 萬畝)。(3)管控措施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規劃各期通過田、水、路、林等綜合整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耕地質量等別不低于現狀耕地等別。在橫沙新洲園區“地變田”階段應加強耕地整理,將生物措施作為改良灘涂鹽堿土壤的主要手段,同時有序推進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促進耕地質量提升。設施農45、業項目應減少對耕地耕作層的破壞,盡量采取利用原耕作層種植,或采取覆膜、架空、鋪磚等形式保護耕作層。2.生態空間保護根據“上海 2035”總規,生態空間分四類進行差異化管控。橫沙新洲園區總體為三類生態空間,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林地、湖泊河道等生態要素保護。限制對主導生態功能產生影響的開發建設活動,控制線性工程、市政基礎設施和獨立型特殊建設項目用地。堅守生態環境底線,第二章第二章 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25以生態功能不降低、環境質量不下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突破為底線,落實管控要求,產業項目和生產建設活動應符合生態環境準入規定,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等源頭防控。3.其它建設用地區橫沙新洲園區規劃建46、設用地全部為其它建設用地區?,F狀保留建設用地主要為現狀海塘,即水工建筑用地。新增建設用地主要布局在園區西南部門戶空間、中部園區綜合管理服務中心以及西北部物流加工區域。其中,西南部門戶空間以公共服務用地為主,作為園區與橫沙鄉共享的公共配套和旅游服務中心;中部園區綜合管理服務中心以科研、教育和商業服務業用地為主,集中打造現代農業科創研發和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功能核心;西北物流加工區域以倉儲、工礦用地為主,主要服務于農業物流、倉儲、農產品加工等功能。4.戰略預留空間橫沙新洲園區規劃劃定戰略預留空間約 2 萬畝,位于園區東部。戰略預留空間內近期以生態保育和生境恢復為主,除進行生態修復、配建基礎設施和布局 47、1-2 處休閑體驗設施外,原則上不得進行大規模建設。戰略預留空間規劃河湖水面率不低于 15%。根據全市發展需要,戰略預留空間啟動開發時應規劃新增耕地不少于 1 萬畝。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26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27根據橫沙新洲園區未來產業發展和功能轉型可能性,近期按照就業崗位 1 萬人左右,遠期按照 3-5 萬人實際服務人口進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和安排。第一節第一節 生態空間保護修復生態空間保護修復1.生態空間網絡規劃形成“一環、四縱、五節點”的生態空間網絡,錨固生態空間結構。一環:一環:指環島生態空間帶,結合海岸基干林帶48、和環狀水系穩灘固堤,通過水體循環淡水壓咸凈化水體。四縱:四縱:指生態融合空間帶,打通南北生態廊道,廊道空間內由農、林、水、濕構筑復合空間,起到雨水調蓄和農田、養殖尾水凈化的綜合生態功能,同時可以豐富農田生境,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西側廊道連通橫沙鄉農田林水生態網絡,兼具休閑游憩功能;東側結合戰略預留空間,發揮生態緩沖功能,適度布局林地或人工濕地,形成鳥類棲息地的有效補充,同時抵御風暴潮災害。五節點五節點:塑造“以田為主,林水相伴”的大田景觀節點。規劃三個大型水面,發揮雨水調蓄功能,在園區四角和中部形成五青丘微地形,豐富空間景觀層次,打造園區生態空間節點。圖 4-1:生態空間網絡規劃圖第第三三章章49、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282.河湖水系規劃河湖水面率為 15%,橫沙新洲構筑“四橫九縱、一環三湖”的水網系統,承擔調蓄水和灌溉功能,保障淡水資源供給和防洪除澇安全。圖 4-2:河網水系規劃示意圖規劃東灘東環河、東灘南環河、東灘西環河、東灘北環河寬度為 50 米;創興河、協興河、鴻興河、富興河、南菁西河、園區西河、園區東河、東興中河及東興東河控制寬度為 40-60 米;規劃南菁中河、南菁東河、東興河及東興西河控制寬度為 20-30 米。結合土地整治布局小微水面進行尾水凈化。3.生態修復依托生態空間體系,通過綠環、綠帶、綠廊與大尺度開敞空間相連通,增強生境斑塊的連通性,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50、為輔,對土壤、岸線、濕地進行綜合整治與修復,最大限度降低對生物活動的干擾,保障生物覓食、活動和遷徙廊道暢通,維護生物多樣性。(1)土壤修復針對橫沙島土壤鹽堿特征及變化規律,將灌溉、土地平整、深松深耕、植物栽培等不同的農藝管理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組合優化,提升土壤鹽堿改良的效果,強化土壤固碳培肥提升生態功能。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有機肥-化肥合理施用、種植綠肥、覆蓋、輪作以及、深耕曬垡、深松破板、粉壟深旋、滴灌等農藝措施,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種植耐鹽和高固碳植物,建立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29農林一體化的生物多樣性豐富體系;提高土壤中結合種養循環模式中碳中和能力的估算,將土壤培51、肥和土壤固碳結合,提高土壤中碳的長效封存能力。(2)岸線修復南部岸線進行生態化處理,塑造整體地形,提升生態和景觀美感,外界形成灘涂濕地保護帶,發揮消浪防潮的作用,隨著泥沙的沉淀,動植物棲息地不斷擴張,創造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北部岸線加強自然災害防御,加強港口碼頭安全保障,維護航道、港口水域功能,基于現狀地形環境及高程分布,在大堤外圍保護與培育濕地灘涂降低波浪能,可適當種植人工牡蠣礁,維護生物棲息地的同時,減緩岸線侵蝕;園區東側根據未來需求預留發展空間。(3)濕地修復以南部岸線以外濕地及戰略預留空間濕地修復為主實現濕地動態平衡。防治外來物種入侵,采用近自然的生態修復方式刈割、圍堤分割互花米草生長區52、域阻斷互花米草繼續向外擴張,通過引排水系統控制圍堰內的水位、鹽度和水分條件,改造現有互花米草的生境條件;保育修復生境植被,加速蘆葦種群等本土種的恢復,構建適宜棲息的生境;通過較為自然的人為干預措施,實施地形改造、本土種定植、調節鹽度、水位控制等改造,營造局部小生境,增進本土植被生長,為遷徙鳥類提供合適的生境及豐富的食源。維護水動力條件,以水動力條件改善為基礎,連通自然水體,改善水質,提升濕地生態環境,進而提升鳥類、魚類生境質量。第二節第二節 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對標國際先進農業園區,引領未來精準化、智慧化、生態化農業形態和生產方式,按照功能融合、空間復合原則,配置四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1.一級公共53、服務設施規劃一級公共服務設施 1 處,位于中心原點,打造高能級產業綜合服務平臺,服務整個橫沙新洲園區,功能包括商業商務、科技研發、科普展示、旅游休閑服務、人才服務等,構建全場景“農業+”服務,促進現代農業多業態跨界融合。2.二級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二級公共服務設施 2 處,位于規模生產組團、生態農業組團中心,服務東西各約 40 平方公里農業區域,集聚能源中心、智慧中臺、倉儲集散、商業辦公、休閑體驗、科普研學、自然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0教育、職工宿舍等配套設施,是支撐農業現代化的配套功能核心。3.三級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三級公共服務設施 10 處,服務約 1 萬畝的農業生產空間。規劃54、構建零廢生產單元的服務中心,配套雨水收集設施、水資源凈化循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清潔能源等設施,兼顧休閑展示功能,綜合設置休閑驛站等。4.四級公共服務設施四級設施包括兩種形式,農業生產區域內的生產服務型驛站以及結合長城環路景觀大道設置的游憩型驛站。規劃生產服務型驛站 30-40 處,服務約 2000-3000 畝的農業生產空間。應根據農業主導生產功能的不同類型,配置管理用房、農業生產輔助設施,包括農機庫、糧食倉庫、晾曬場地、產后初加工、防疫消毒、垃圾收集、通信基站、管理用房等生產輔助設施,兼容便民休閑和公共服務設施,綜合設置公共廁所等。規劃結合長城環路景觀大道設置游憩型驛站 24 處,以 2455、 節氣為主題,作為眺望觀景、文化傳承、慢行補給的節點。規劃結合海塘提標改造,約 2 公里設置一處游憩型驛站,通過海塘局部向海側拓寬的方式打造觀景空間,供游客駐足觀海,加強親?;?,并綜合設置便民設施。圖 4-3: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1第三節第三節 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橫沙新洲園區規劃滿足產業就業崗位 1 萬人的居住需求,在科技引領組團、規模生產組團內通過用地兼容方式各配套 1 處人才公寓,科技引領組團內主要結合綜合服務、研發功能進行布局,規模生產組團內主要結合北部的物流加工功能進行布局。規劃結合二級公共服務設施可配套 2 處員工宿舍。第四節第四節 公共空間與景56、觀風貌公共空間與景觀風貌1.整體景觀格局規劃承續自然基因,強化以江海交匯處的生態濕地景觀和開闊平坦的農田景觀為主的沙洲島嶼風貌。外部延續潮灘濕地肌理,內部塑造水田相映的農田大地景觀,形成獨具沙洲島嶼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風貌。規劃協調田、河、湖、灘、林、堤、筑等各類景觀要素,以田為肌,以路為骨,以水分圩,演繹“田成方、水成網、林成行、灘滲透”的田園肌理,塑造出自然野趣的生態海島特色景觀,形成“一環-兩軸-三區-四廊-五核”的魚骨形景觀結構。一環:一環:濱海灘涂濕地游憩環。依托南側灘涂、北側岸帶以及橫沙淺灘的多樣性景觀資源,結合海塘路堤、海岸防護林帶和環狀水系,打造貫通橫沙全島的環島游憩線。兩軸:兩57、軸:東西向依托長江大道,串聯豐富的農業生產場景。打造步移景異的未來科技農業體驗軸;南北向依托復興大道,串聯生活、居住、休閑等服務性功能空間,打造高端農業公共活力軸。三區:三區:西部的現代化大田農業風貌區,形成耕地集中連片、畜類種養結合的現代化大田農業風貌;中部的未來科技農業風貌區,塑造玻璃溫室集群、工廠化設施農業集聚的科技設施農業風貌;東部的生態田園風貌區,打造生境多樣、魚菜共生、種養復合的有機生態農業風貌。四廊:四廊:塑造四條農、林、水、濕復合的垂海景觀通廊。五核:五核:依托起伏地形和開闊水面,塑造“五嶺三水”的特色景觀核心。2.景觀要素引導(1)建筑風貌傳承空間肌理,順應自然地理格局,尊重58、自然、傳承文脈,形成人水共處的田園生活景象,展現靈動秀美的畫卷。1)空間布局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2建筑布局應充分順應自然地理格局,采用低密度、低強度的布局模式,形成實用緊湊、富有活力、自然和諧的建筑布局特色。公共建筑:以功能為導向合理布局,優化建筑與水系的關系,將傳統濱水展開的空間肌理融入公共建筑布局的設計理念當中,形成更具有識別性的整體空間格局。工業建筑:結合橫沙島常年風向的下風向布局,避免污染物對公共建筑集中區域、農業區域產生干擾。設施農業:延續自然形成的空間肌理格局,規模與布局應考慮農業生產的需求,在合理生產半徑范圍內布局形成棚田相間的格局。2)建筑風格鼓勵建筑風格與59、自然田園融為一體,對橫沙鄉傳統民居建筑風格元素進行提煉,在后續應用中傳承創新,承續鄉土風貌基因??刹捎酶餐两ㄖ男问?,將建筑與自然相融合。公共建筑:以有韻味、有特色的理念,形成與自然相生、與田園融合的設計風格,建筑立面構成簡潔,虛實結合,對比得當,構件按功能需求設置,與建筑主體相互協調,避免繁雜裝飾。工業建筑:以綠色發展為導向,鼓勵工業建筑提升性能、降低能耗、高效利用,形成低碳建筑示范。設施農業:與農田大地景觀融合,以簡潔設計為導向,形成與自然融合的整體建筑風格。3)建筑材質與色彩公共建筑:風格鄉土化,材料本地化,色彩淡雅化,營造自然樸實雅致的特點。整體色彩宜以水墨為底色,恬靜優雅,既能與外部60、田園風光的綠色交織呼應,又能夠回歸到上海江南地區的傳統色彩中。循環利用各類老舊材料,提倡“資源再利用”。工業建筑:體現上海鄉村地區樸實素雅的鄉土氣質,回歸傳統的同時結合時代特色,鼓勵使用環境友好的新型建筑材料,達到節能節地利廢的目的,體現可再生可循環的生態要求。設施農業:采用高性能材料,提高透光率,降低能耗,探索可再生能源與設施農業建筑的協調配合,滿足環境安全、自然協調的綠色發展要求。(2)農田肌理1)農田肌理遵循“田成方、路成格”的原則,合理設置條田的長度和寬度,滿足農業機械化生產的要求,規劃形成“農田成方、綠樹成蔭、水系暢通、排灌高效”大地肌理。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3261、)布局模式田林交織,構建農田林網。農田林網一般布局在農田四周、田間主干道、河道岸坡和灌溉泵站周邊空地等區域。統籌農田林網的布局和建設,鼓勵田林斑塊交織的種植方式,利于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田路縱橫,打造一路一景。強化道路斷面景觀設計,道路走向與河流水系、農田林網有機結合,道路兩側植被應考慮豐富的種植方式,宜采用雙排或多排行道樹,喬灌草搭配使用。田濕鑲嵌,注重生態循環。對河流、溝渠等進行生態化改造,打造魚類、水鳥的適宜生境,構建健康的河流濕地生態過濾系統,形成農田、濕地交相輝映的大地景觀。3)景觀提升鼓勵規模種植特色農作物,化田成景,形成觀賞度較高的大地農田景觀。選用適宜成片種植的農田作物,靈活運62、用水田、旱田、魚塘、大棚等形式,形成“稻田成景、滴灌成景、果蔬成景”的田園風貌。推廣立體循環種植,依據崇明及橫沙鄉農情,根據不同的作物特性,利用生長過程的時空差,科學合理地實行間種、套種、混種、復種、輪種等種植方式,形成多作物、多層次、多時序的立體交叉種植結構,實現農業生產的循環利用、景觀優化、經濟增收等多重功效。開展田間環境清潔治理,加強農業設施的更新和維護,及時組織清除田間地頭、道路沿線、溝邊渠旁的各類積存垃圾和農業廢棄物。(3)濕地景觀1)灘涂葦地橫沙島南部岸線以外以潮溝、潮灘為基本景觀特質,尊重自然演替規律與灘涂濕地保護條件,營造橫沙獨特的河口濕地特色。2)農田濕地規劃形成碧珠鑲嵌的農63、田濕地特色。在田塊中分散鑲嵌凈化型濕地,分布格局以南疏北密為主,便于尾水的自然匯集凈化。同時,在凈化尾水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水鳥及生物多樣性提升需求,將凈化型濕地規劃建設成不同大小,成為凈化功能與棲息地功能并存的復合型濕地。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4第五節第五節 綜合交通綜合交通1.規劃原則生態優先、集約零碳:規劃橫沙島全域優先建成生態優先、交通領域碳中和的先行示范區,推廣新能源交通工具,逐步淘汰傳統能源交通工具,大力發展高品質慢行交通。水陸統籌、近遠結合:規劃近期充分考慮橫沙島發展現狀和功能定位,遠期加強水陸運輸方式統籌協調,為未來戰略功能做好規劃預留和銜接。產游結合、多元精彩64、:統籌兼顧橫沙鄉、橫沙新洲園區的生活、生產、生態功能所產生的交通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自然和諧、多元精彩的交通模式。2.道路系統銜接橫沙鄉“兩橫一縱一環”的規劃道路網體系,橫沙新洲園區規劃形成“一橫三縱一環”的市政道路體系,結合園區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內部道路以及各組團內農業生產機耕路等共同構建橫沙新洲園區路網系統,滿足交通連通性要求。同時考慮遠期戰略發展空間,規劃在橫沙新洲研究預留與市級骨干路網體系聯系的可能性。園區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及其他組團內部道路線型設計應充分體現農業文化,凸顯郊野特色。圖 4-4: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圖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53.慢行系統規劃利用市政道路、堤65、頂路、機耕路構建橫沙島慢行系統。重點利用堤頂路構建約 50 公里環境宜人的慢行系統,實現跑步道、騎行道、慢行道三線貫通。4.交通設施規劃按照橫沙新洲園區 3-5 萬服務人口配置交通設施。重點結合長橫渡和園區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形成交通集聚和轉換樞紐。(1)長橫渡樞紐長橫渡是橫沙島客運進出島的核心節點。結合長橫渡規模提升以及客貨運需求論證,規劃在長橫渡后方配置蓄車場、公交樞紐、交通集散中心等設施。輪渡蓄車場:按高峰時刻兩班船之間的蓄車規模測算,規劃新增蓄車場空間;公交樞紐:結合橫鄉和橫沙新洲園區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規劃公交樞紐,可容納公交、園區班車等車輛;交通集散中心:設置共享電動汽車、自行車(電動)66、租賃等設施,與公交樞紐實現設施共享。(2)核心區樞紐規劃核心區樞紐與長橫渡樞紐相適應,設置公交樞紐和交通集散中心。規劃核心區樞紐的具體位置、規模,需在下一階段結合核心區規模和功能細化后,做進一步深化論證,并通過控制性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進行落實。5.岸線利用橫沙全島岸線為優化利用岸線,保證生態、生活岸線占比不低于 90%。南側岸線以生活生態功能為主;北側岸線以戰略預留為主,結合客貨碼頭選址分別布置生活岸線和生產岸線。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6圖 4-5:岸線利用規劃圖第六節第六節 市政設施市政設施1.水務規劃(1)供水節水橫沙島屬長興水廠服務范圍。橫沙島屬長興水廠服務范圍。規67、劃長興水廠供水規模為 20 萬立方米/日。規劃生活用水主要來自供水管網,生產用水主要來自周邊河道。預計橫沙島最高日綜合生活用水量約 2.1-2.8 萬立方米/日(不含農業生產用水)。優化水資源調度,拓展淡水資源來源。優化水資源調度,拓展淡水資源來源。盡快實施橫沙本島和園區的水系互連互通工程,在枯水期、小潮期或大潮落潮期最大限度開閘引入淡水資源,提高枯水期淡水資源的保證率。通過降低規劃河湖底高程、東部湖蕩挖深、建設農田退水氧化塘等措施,增加約 1000 萬方淡水資源儲備,盡可能滿足咸水長期入侵極端情況時農業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研究與青草沙原水系統連通供水的可行性。規劃生活用水水質滿足飲用水標準。68、規劃生活用水水質滿足飲用水標準。飲水安全率達到 100%。規劃橫沙島納入崇明三島供水管網,在橫沙新洲園區內新增 1 座綜合供水泵站(兼有增壓、儲備、應急等功能),提升現狀橫沙、三東、永勝 3 座給水增壓泵站。遠期結合地區用水需求酌情考慮建設地區供水廠。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7保留并完善橫沙島配水管網。保留并完善橫沙島配水管網。結合道路建設完善配水管網建設,配水管網成環。建設節水型農業示范區。建設節水型農業示范區。結合產業分布情況建設節水設施,規劃畜禽養殖、農業種植等生產用水主要來自周邊河道。研究和推廣使用噴灌、微灌、管道輸水等先進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提升高效節水灌溉率。完善農69、業用水計量設施,堅持“用水定額化”、“定額管理”、“總量控制”,農業灌溉用水計量率提高至 60%以上。鼓勵通過資源化利用處理模式將畜禽養殖污水處理后肥水還田(滿足本市畜禽污水還田相關技術規范)。結合需求設置小型雨水、中水再生利用設施,加強產業循環用水或非常規水源利用。加強產業循環用水或非常規水源利用。采用工廠化循環水產養殖模式,研究水產養殖尾水中水回用以及污水廠尾水生態補水的可行性,加強再生水在生活雜用水、道路清潔、綠化、農業、林業用水中的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提高至 95%??菟趦炏冗x擇低水耗作物和蔬菜類型以及海水養殖,以緩解咸潮入侵嚴重時期園區淡水資源緊缺的壓力。規劃遠期酌情建設綜合水質70、處理廠,兼有水資源循環和梯級利用、污水處理、水質凈化等功能。(2)污水排水規劃采用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處理模式,污水經處理后達標排放。規劃采用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處理模式,污水經處理后達標排放。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達 100%。預計橫沙島平均日生活污水量約 1.7-2.3 萬立方米/日(不含農業生產污水量)。集中建設區的污水經收集納管后集中處理。集中建設區的污水經收集納管后集中處理。橫沙新洲園區根據建設規模、排污需求以及地區河道水質要求規劃設置橫沙新洲園區污水廠,并對污水廠污泥進行綜合利用。橫沙鄉鎮區現狀污水由橫沙污水站處理處置,規劃污水站提升改造為橫沙污水廠。污水廠采用不低于一級 A 的排71、放標準。遠期建議結合地區產業功能,結合污水廠設置水質綜合凈化廠,兼有水資源循環和梯級利用、污水處理、水質凈化等功能。規劃實現農村污水分散處理系統的全覆蓋。規劃實現農村污水分散處理系統的全覆蓋。農村地區采用新型組團式污水處理方式分散處理,對已建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備按照尾水排放標準進行提升改造。(3)雨水排水規劃橫沙島雨水采取自排為主,強排為輔的排水模式。城市開發邊界內設計暴雨重現期采用 3-5 年一遇,雨水經收集后就近排入周邊水體。城市開發邊界以外雨水排水采取自排模式,直接自排到就近水體。推廣海綿城市建設。充分利用河道、濕地及低洼地,結合水系規劃,對雨水徑流實施調蓄、凈化和滲透利用,構建源頭減量72、過程調蓄、末端蓄排的降雨徑流控制與管理體系,實現地區雨水利用的綜合效益。(4)防洪除澇現狀橫沙島主海塘防御能力達到 50-100 年一遇高潮位+11 級風標準。規劃橫沙本島和橫沙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8新洲屬橫沙島水利片區,通過內河與長江接壤處的控制閘將澇水排出水利控制片界,基本滿足洪澇潮漬旱鹽污的綜合治理需求??茖W評估海平面上升影響,提升海塘防御標準,通過建設用地和重大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和豎向設計有效防范海洋災害。近期規劃結合地區功能,全面達到 100 年一遇高潮位+11 級風標準并加強日常和極端天氣下主海塘防御情況監測。遠期規劃橫沙島主海塘防御能力達到 200 年一遇高73、潮位+12 級風標準。規劃采用 20 年一遇治澇標準;即遭遇 20 年一遇最大 24 小時面雨量、1963 年 9 月設計暴雨雨型及相應同步潮型情況下,24 小時排出不受澇。規劃糧田排水標準取 20 年一遇最大 24 小時面雨量,按典型雨型 2 天排至水稻耐淹深度。規劃菜田排水標準取 20 年一遇最大 24 小時面雨量,按典型雨型 1 天排出不受澇。近期規劃保留現狀 10 座排水閘(泵),遠期結合橫沙新洲園區新建 2-3 座排水閘(泵)。2.能源供給以近零碳為目標,推進可再生能源、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微電網”等多種形式,形成園區多能源互補的綜合能源系統。(1)電力依托崇明三島骨干供電網絡,提74、高電網對橫沙島的供電能力和覆蓋面,確保供電普及率達100%,并與島內分布式清潔能源系統形成雙重保障。根據橫沙新洲園區產業發展需求規劃預留 4-5 座 110(35)KV 變電站。規劃預留橫沙 220KV變電站,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功能需求,完善橫沙電網。結合產業分布,保證農田用電需求。農田輸配電工程布設應與田間道路、灌溉與排水等工程相結合設置。(2)燃氣現狀崇明三島氣源來自上海市天然氣主干網。規劃以管道液化氣與瓶裝液化氣相結合的方式為島內居民供氣。近期氣源可來自橫沙燃氣站、新民氣化站。遠期根據地區發展需求,規劃沿長橫通道敷設天然氣過江管,在橫沙新洲園區新增 1 處燃氣調壓站。(3)新能源充分挖掘75、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利用。探索發展光電、風電、生物質能源,推進農光互補、農光儲一體化等新興能源方式應用,可結合建筑屋頂、工廠化養殖廠房設置太陽能光伏組件。建立廢棄物多途徑利用模式。建立廢棄物多途徑利用模式。推進廢棄物源頭分類,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能力,加強生物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39質資源循環利用。垃圾完成資源化利用后集中運至橫沙島內的垃圾中轉站,再統一納入崇明三島一體化垃圾處理系統,最終進入崇明生活垃圾綜合處置廠集中處置。近期保留并擴建橫沙垃圾中轉站,并兼顧環衛停車功能。遠期結合需求在橫沙新洲園區內新增固廢綜合處理處置場站。濕垃圾就濕垃圾就近進行消納。近進行消76、納。規劃對島內現狀濕垃圾中轉站進行改造,對秸稈、菜皮、果皮、河道水生植物殘體等有機垃圾進行集中收集處理和再利用,根據濕垃圾產生分布設置若干處小型有機垃圾資源再利用點。結合農業生產廢棄物的特性,發展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置系統,通過與其他能源形成的多能互補系統,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構建智慧能源網系統。構建智慧能源網系統。建設能源微網及能源管理調度平臺,形成以電力、燃氣、可再生能源等多能互補的能源網絡系統,推動燃料電池在能源微網中的應用,提高農業產業園的自產自用能(電、熱)比例和能源應急能力。3.防災減災(1)消防現狀橫沙島屬橫沙消防站服務。近期結合需求設置消防小型站,遠期規劃在橫沙新洲園區內設置77、 1 處消防站。(2)防震建筑按七度地震強度設防。供水、供電、供氣、通信、消防、交通、糧食、醫療衛生、物資供應等生命線工程需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按照審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利用集建區內除公園、學校、綠地以外的外圍農田、林地等作為應急避難場所。4.智慧設施合理配置通信基礎設施資源。合理配置通信基礎設施資源。依托崇明三島移動通信網絡系統,逐步實現橫沙島信息通信網絡全覆蓋。近期橫沙新洲園區根據農業產業數字化需求合理配置通信技術網絡,保留并擴建橫沙島內現狀綜合通信局房。遠期根據需求在橫沙新洲園區內新增 1 處綜合通信局房。推進 5G 等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多運營商共用的集約化基站網絡78、。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結合產業功能分區實施“數字農場”、“無人農場”等應用場景,推動數字農業創新,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綠色農業全面深度融合,普及精準化農業作業,實現全生命周期智能化閉環管理。推廣農業“機器換人”,優化農作物生產管理技術,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試點項目,提高蔬菜、林果行業生產“宜機化”水平,推動實現規模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建立建立橫沙新洲園區橫沙新洲園區規劃建設運營體征監測體系規劃建設運營體征監測體系。遠期規劃建設隨時即取的大容量、高帶寬、低時延通信網絡。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感知系統,提供面向不同類型用戶異構、泛在、靈活第第三三章章 重大79、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40的網絡接入。加快推進智能化終端設施,部署神經元感知網絡,匯聚多源異構數據,構建農業生產運行體征指標體系及機制,推進農業生產管理、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海塘等安全設施運行監測等數字化場景應用。推動園區交通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推動園區交通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引入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近期實現智慧交通管理,通過區域內 5G 網絡實現物流車輛和農業機械的自動駕駛。遠期建立交通大數據決策支持系統,提供交通問題的智慧解決方案,支撐園區管理、產業運營和公眾智慧出行。第第四四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41第第四四章章 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第第四四章章80、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421.優化布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保障生態空間總量。生態空間規模是保證區域生態功能的重要前提。發揮耕地、林地、河湖等各類要素的生態價值,實施過程中合理確定設施用地規模,確保林地、河湖、農田等生態空間占比能夠支撐區域產業發展以及鳥類等重要物種保護的要求。建成林水田復合生態系統,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營造生態景觀多樣性。充分利用現有面積在 1 公頃以上的水體作為農田濕地,提升農田尾水凈化能力,并加強林田水復合生態系統建設,形成水、田、林的合理布局,促進生產、生態的協同和融合。戰略預留空間實施生境保護和必要恢復,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設置生態緩沖帶。戰略預留空間西側設81、置一定寬度的生態緩沖帶,布局林地、人工濕地形成鳥類棲息地的有效補充,發揮生態緩沖效應。緊鄰戰略預留區的農業生產區域,宜發展人為干擾較小的農業生產模式。周邊持續開展生態本底調查評估,根據調查評估結果實施適應性開發。2.多措并舉,減緩咸潮期間農業生產水資源壓力優化水資源調度。盡快實施橫沙本島和園區的水系互連互通工程及“西引北排”調度方案,在枯水期盡可能開閘引入淡水資源。拓展淡水資源來源。通過挖深河湖、建設農田退水氧化塘等措施,增加淡水資源儲備。設施大棚、建筑物設置雨水收集和利用設施,加強中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研究水產養殖尾水中水回用以及污水廠尾水生態補水的可行性,研究與青草沙原水系統連通供82、水的可行性。提高農業生產用水效率。實施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推廣噴灌、微灌、管道輸水等高效灌溉技術,提升高效節水灌溉率。采用工廠化循環水產養殖模式,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提高至 95%??菟趦炏冗x擇低水耗作物和蔬菜類型以及水產養殖品種。3.以種定養,以水定產,科學確定養殖業發展規模遵循“農牧結合、種養平衡”原則,結合種植業規模、結構和布局,按照固體糞和尿污水全部就地消納模式,科學規劃畜牧養殖規模?!胺N養一體”分步建設規?;竽翀?。充分研究論證糞污處理技術、還田工藝、利用設備,并從技術、環境、經濟角度綜合設計分階段推廣應用方案。充分考慮沼液還田過程中養分滲漏污染地下水風險,水稻田僅允許固體糞有機肥作為基83、肥施用;蔬菜種植沼液施用應建立智能輸配管網與精準化施用設施系統,采用“精準滴灌”方式,避免采用“漫灌”、“噴灌”、“溝灌”等粗放方式。以區域水資源承載為依據,科學確定水產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以水環境容量為約束,精確核算水產養殖規模。應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布置智能化飼料精準投喂系統,提高飼料利用效率。提升養殖水循環利用率。養殖尾水治理應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鼓勵采用復合型人工濕第第四四章章 重大專項系統重大專項系統43地生態凈化模式,提升尾水排放標準。水產養殖沉積物應加工成顆粒有機肥就地資源化利用。4.減污降碳,發展綠色低碳農業種植業節能減排??茖W實施肥料減量增效,使用新型肥料產品,采84、用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加強農作物秸稈多元化高值利用、廢棄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以及生物降解地膜的試點應用。養殖業低碳減排。實施畜禽精準飼喂,降低單位畜禽產品腸道甲烷排放強度。改進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提高畜禽糞污處理水平,降低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農田碳匯提升。以耕地土壤有機質提升為重點,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培肥固碳模式;實施保護性耕作,推廣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技術,有效減輕土壤風蝕水蝕。農機綠色節能。開發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復式、高效農機裝備和電動農機裝備,提升作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化污染治理。嚴控污水廠出水排放濃度,在一級 A 排放標準基礎上85、,進一步提高氮磷排放要求。完善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體系,研究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置方案。5.建立區域“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強規劃銜接銜接海岸帶保護和利用規劃,盡快開展區域“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編制,細化環境管控單元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納入全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調整更新。在后續下層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產業發展政策制定中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作為重要依據,開展協調性分析,不斷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應用。6.構建系統完備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開展跟蹤評價利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遙感技術,開展生態系統調查和評估。開展沿江氯化物、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氣和聲環境質量監測;針對水86、田、露天菜地、設施菜地等種植業以及養殖業入河排放口,開展水文水質協同監測,準確評估農業面源、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排放對河道水環境的影響。評價園區開發建設全過程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及時準確預警并應對各類潛在環境問題。探索開展碳通量監測研究工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數據支撐。結合規劃實施,適時開展跟蹤評價,全面評估園區規劃實施的實際環境影響,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措施。7.開展深化研究,促進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結合專項規劃等下位規劃編制,進一步深化產業規劃研究及水資源保障、近零碳目標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措施研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第四四章章 分區發展指引分區發展指引44第第87、五五章章 分區發展指引分區發展指引第第四四章章 分區發展指引分區發展指引45第一節第一節 單元劃分單元劃分橫沙新洲園區劃分為 3 個單元,包括橫沙新洲園區西單元、中單元、東單元。其中,西單元總面積 39.95 平方公里;中單元總面積 19.43 平方公里;東單元總面積 46.76 平方公里。表 6-1:橫沙新洲園區單元劃分一覽表單元名稱單元名稱單元編號單元編號單元面積(平方公里)單元面積(平方公里)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橫沙新洲園區西單元HSDTYQ0139.95農業生產、文化體驗、農產品加工橫沙新洲園區中單元HSDTYQ0219.43農業生產、科教研發、綜合服務橫沙新洲園區東單元HSDTYQ03488、6.76農業生產、生態保育、觀光游憩、戰略預留圖 6-1:單元劃分圖第第四四章章 分區發展指引分區發展指引46第二節第二節 單元指引單元指引1.橫沙新洲園區西單元橫沙新洲園區西單元西至東灘西環河,東至園區西河,規劃以農業生產、文化體驗、農產品加工功能為主,規劃以二級大田驛為核心,外部為大田耕地。本單元規劃建設用地 368 公頃,主要以工業倉儲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商業辦公、旅游休閑用地為主。農業產業模式以規?;r業種植為主,耕地保有量不少于 1934 公頃。農林復合區(土地整備引導區以外的三類生態空間)應體現現代農業的多樣性和生態性。規劃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結合二級大田驛布局,配套商業商辦、文化、89、宿舍、智慧中臺、能源中心等功能;規劃三級大田驛 4 處,配套農業觀光休閑服務與農業循環凈化等功能。表 6-2:橫沙新洲園區西單元總體控制指標表單元編號HSDTYQ01功能定位農業生產、文化體驗、農產品加工土地整備引導區面積(公頃)2622用地規模(平方公里)39.95農林復合區面積(公頃)800建設用地規模(公頃)368公益性公共設施建筑面積下限(萬平方米)50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公頃)223耕地保有量(公頃)1934河湖水面率(%)15戰略預留總規模(公頃)-2.橫沙新洲園區中單元橫沙新洲園區中單元位于園區西河和園區東河之間,規劃以農業生產、科教研發、綜合服務功能為主,打造園區的核心功能區。本90、單元規劃建設用地 300 公頃,主要以商業辦公、科創研發、道路交通用地為主。農業產業模式以高技術引導的農業試驗田為主,耕地保有量不少于 875 公頃。農林復合區應體現現代農業園區與前沿科學技術的融合。規劃一級大田驛 1 處,服務于整個園區范圍,核心功能包括商業休閑、園區辦公、科創研發、會議展覽等。規劃三級大田驛 2 處,配套農業觀光休閑服務與農業循環凈化等功能。第第四四章章 分區發展指引分區發展指引47表 6-3:橫沙新洲園區中單元總體控制指標表單元編號HSDTYQ02功能定位農業生產、科教研發、綜合服務土地整備引導區面積(公頃)1196用地規模(平方公里)19.43農林復合區面積(公頃)5091、1建設用地規模(公頃)300公益性公共設施建筑面積下限(萬平方米)100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公頃)248耕地保有量(公頃)875河湖水面率(%)15戰略預留總規模(公頃)-3.橫沙新洲園區東單元橫沙新洲園區東單元位于園區東河以東。規劃東興東河以西以農業生產、生態保育、觀光游憩功能為主,東興東河以東為戰略預留空間。本單元規劃建設用地 254 公頃,主要以道路商業辦公、道路交通用地為主。農業產業模式以規?;r業種植為主,耕地面積不少于 1529 公頃。農林復合區應體現現代農業的多樣性和生態性。規劃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結合二級大田驛布局,配套科普展示、宿舍、智慧中臺、能源中心等功能;規劃三級大田驛 4 92、處,配套農業觀光休閑服務與農業循環凈化等功能;單元東興東河以東區域為戰略預留空間,面積不少于 1328 公頃。表 6-4:橫沙新洲園區東單元總體控制一覽表單元編號HSDTYQ03功能定位農業生產、生態保育、觀光游憩、戰略預留土地整備引導區面積(公頃)2119用地規模(平方公里)46.76農林復合區面積(公頃)636建設用地規模(公頃)254公益性公共設施建筑面積下限(萬平方米)20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公頃)122耕地保有量(公頃)1524河湖水面率(%)15戰略預留總規模(公頃)1328第第五五章章 實施保障實施保障48第第六六章章 實施保障實施保障第第五五章章 實施保障實施保障491.規劃傳導93、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現縱向傳導。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現縱向傳導。按照本市“總體層次-單元層次-詳細層次”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本規劃確定為單元層次,規劃核心指標、空間布局及系統要求應向下進行分解傳導,確保規劃有效落實。在本規劃明確的總體空間布局基礎上,應進一步開展核心區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和土地整治方案編制,指導園區開發建設。銜接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規劃建設導則同步開展適用于橫沙新洲園區的規劃建設標準和導則編制工作,為橫沙新洲園區打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園區發展新標桿提供支撐。加強多部門規劃銜接,實現橫向統籌協調。加強多部門規劃銜接,實現橫向統籌協調。構建多部門參與的規劃協作框架,暢通協調路徑,94、實現統籌平臺作用。強化各類自然資源與生態保護類規劃、住房、風貌、交通市政、水利等相關專項規劃銜接。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港口、能源、水利、林業、工業等規劃應符合本規劃確定的總體空間布局和相關規劃要求。2.近期實施計劃圍繞 2025 年橫沙新洲園區初步建立生態綠色、資源循環型農業模式的近期目標,堅持分布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推進基礎設施先行建設,搭建空間結構骨架,開展土地整治,加快園區水務、電力、燃氣、通信、環衛、防災等市政設施覆蓋,根據橫沙新洲園區功能定位及自身發展需求引入高質量農業生產項目,自西向東分期滾動實施。3.實施監測建立多維度的實施監測體系。園區管理主體會同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規劃實施跟蹤監測工作,從產業績效、土地利用績效、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指標情況進行監測。建立年度監測和五年評估的機制,規劃核心指標應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相關實施策略,并指導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的編制,實現規劃動態維護。附件附件50附件附件附附件件51公公眾眾意意見見采采納納情情況況答答復復2022 年 1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本規劃在上海市農業農村委、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同步開展公示,公示期間收到公眾意見 0 份。
    會員尊享權益 會員尊享權益 會員尊享權益
    500萬份文檔 500萬份文檔 免費下載
    10萬資源包 10萬資源包 一鍵下載
    4萬份資料 4萬份資料 打包下載
    24小時客服 24小時客服 會員專屬
    開通VIP
    升級會員
    • 周熱門排行

    • 月熱門排行

    • 季熱門排行

    1. 南充城生活垃圾填埋場和滲瀝液處理廠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68頁).doc
    2. 通用物業管理服務方案模板(寫字辦公樓類)[154頁].doc
    3. 2020房地產渠道分銷及全民營銷管理制度(22頁).doc
    4. 寧波市中山路街區景觀深化設計方案(383頁).pdf
    5. 6MW分布式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施工組織設計方案(99頁).doc
    6. 會議室吊頂滿堂腳手架搭設施工方案(21頁).docx
    7. 銅業公司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施工方案(51頁).doc
    8. 監控中心改造項目工程施工設計方案(69頁).pdf
    9. 成都天府新區興隆湖片區濱湖休閑產業新城景觀概念設計方案(176頁).pdf
    10. 農商銀行裝修工程輕鋼龍骨石膏板天花施工方案(126頁).doc
    11. 高鐵站前廣場工程鋪裝和配樓及區間道路施工組織設計方案(115頁).doc
    12. 學校改擴建工程工期承諾及保證措施(23頁).doc
    13. 住宅小區物業的維修養護管理、保潔、保安、護綠工作的實施方案(28頁).doc
    14. 成都天府新區科學城拓展區總體城市設計方案(102頁).pdf
    15. 會所制冷機房機電安裝改造工程施工技術方案(47頁).doc
    16. 住宅公共區域精裝修工程施工合同(85頁).doc
    17. 建設工程施工質量(安全、環保、工期、售后服務)保障措施與相關違約承諾書(39頁).doc
    18. 第二水廠室外自來水供水管線施工組織設計方案(23頁).pdf
    19. 昆明山地洋房、別墅、公寓商墅建筑設計方案(104頁).pdf
    20. 建筑施工五方責任質量終身責任承諾書(17頁).doc
    21. 成都科學城總體城市設計方案(25頁).pdf
    22. 北京人民醫院老年醫院物業管理方案投標書(184頁).doc
    1. 上海市靜安區單元規劃方案(含重點公共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21-2035年)(104頁).pdf
    2. 津南區惠安花園小區安置住宅施工圖.dwg
    3. 鐵路牽引站110千伏線路工程跨江架線施工方案(31頁).doc
    4. 卷揚機使用施工方案(9頁).doc
    5. 南充城生活垃圾填埋場和滲瀝液處理廠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68頁).doc
    6. 成都天府新區科學城拓展區總體城市設計方案(102頁).pdf
    7. 城市更新工改工項目產業規劃、招商及運營方案.pdf
    8. 德州天衢新區發展規劃方案文本(2021—2025年)(50頁).pdf
    9. 上海浦東新區航頭鎮(大治河以北)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2-2035年)(公開稿)(130頁).pdf
    10. 大橋架橋機安裝、拆除安全專項方案.docx
    11. 重慶新聞傳媒中心一期工程室外幕墻預埋件施工方案(17頁).doc
    12. 世邦魏理仕:2023中國房地產市場展望報告(英文版)(39頁).pdf
    13. 濟南長清區花田書院田園養老綜合體項目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264頁).pdf
    14. 成都科學城總體城市設計方案(25頁).pdf
    15. 消防預留預埋施工方案(23頁).doc
    16. 老舊小區弱電安防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153頁).docx
    17. 杭州金地自在城商業泛光照明設計方案(30頁).pdf
    18. 地下車庫基層混凝土地面要求及施工方案(3頁).doc
    19. 廠房屋面防水改造拆除、重新鋪貼施工方案(18頁).doc
    20. 龍湖房地產公司商業項目泛光照明建造標準(73頁).pptx
    21. 圍墻變形縫施工方案(6頁).doc
    22. 海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公開征求意見版)(2020—2035).pdf
    人妻夜爽一天天一爽,国产亚洲制服免视频,在线中文字幕高潮潮喷,国产黄片最新款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