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市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11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671214
2023-06-09
115頁
89.98MBKB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45
金幣 0人已下載
1、上海市綠化委員會2022 年 11 月公園城市SHANGHAI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PARK CITY 上海市規劃建設導則公園城市SHANGHAI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PARK CITY 上海市規劃建設導則上海市綠化委員會2022 年 11 月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和公園城市建設有關要求有機融合,實現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生態空間系統更加完善,宜居宜業魅力充分彰顯,基本建成貫徹新發展理念、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超大型美麗城市。至 2025 年,公園與城市更加開放融合,公園2、城市治理取得突破,生態價值轉換效益明顯。公園數量從 406 座增加到 1000 座以上,森林覆蓋率從 18.49%提升到 19.5%,市域綠道總長度達 2000 公里左右,濕地保護率達到 55%,綜合物種指數達到 0.6,除動物園、植物園等專類園以及古典園林外的公園原則上全部實現免費開放,新建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綠地開放度明顯提升,創建一批公園城市示范區域。至2035年,公園城市基本建成,城市有機更新,公園最宜休憩,優美環境人人享有,生態價值高效轉換,生態效益充分彰顯。生態空間占比達到 6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 23%左右,市域骨干綠道長度達到 2000 公里左右。推動有條件的新建公共服務設施附3、屬綠地全面開放共享,公園綠地全時段開放率達到 50%,市民對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的滿意度顯著提升。Vision目標愿景(1)本市城鄉公園體系中各級公園的規劃與建設,以及市域范圍內各類空間區域,包括上海市主城區、新城、新市鎮等城市開發邊界內的街區、社區、校區、產業園區以及鄉村郊野地區等空間,宜參照本導則開展規劃編制、設計、建設與管理工作。(2)本 導則 未涉及的內容,應當按照國家、本市現行的相關規范、標準執行。(3)本導則的相關準則和導引,通過控詳編制、土地出讓前評估等方式,明確具體地塊的管控要求,并納入土地出讓合同,作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Scope適用范圍引言Perface堅持全民共建,全4、民共享。堅持公園的公共屬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各類公共空間的全面開放,發揮政府在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保護、監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和市民參與公園城市建設,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探索政府、市場、社會參與建設運營的多元模式。堅持無界融合,無界創新。貫徹“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的系統思想,通過政策協同與創新,推動一體化規劃設計,促進公園形態與全域城市空間有機融合,強化各類城市功能的空間復合,使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體現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Principle工作原則(1)明確公園城市規劃與建設標準。以開放共享、功能融合、空間提質為導向,明確各級公園和城區、街區、社區、校5、區、產業園區以及鄉村郊野地區內各類綠色開放空間的規劃與建設標準。(2)指導各類城鄉區域的建設實施。確定城區、街區、社區、校區、產業園區以及鄉村郊野地區等各類城鄉區域中的公園城市建設關鍵指標與相關創建要求,指導建設實施。(3)推動各類綠色開放空間的共建共享與運營維護。充分調動市民以及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參與到各類綠色開放空間建設中,圍繞規劃設計、建設實施、維護運營等方面,推動城鄉空間的共建共治共享。Goal工作目標堅持全域公園,全面提質。以建設“公園中的城市”為理念,按照既有綠色又有彩色,既有綠化又有文化,既有森林又有園林,既可視又可達的要求,全力增加綠開放空間,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品質。02Park6、+2.1StrengthentheUrbanParksServiceFunction2.2HighlighttheRuralParksCharacteristics.09.27.02.03.041.1ParkCity1.2ShanghaiParkCity1.3ConceptandGuidance01Towards a Park City03“+Park”3.1DiverseandVibrantParkStreets3.2CozyandWelcomingParkCommunities3.3CulturalandSmartParkCampuses3.4OpenandIntegratedInnova7、tionParks3.5Multi-complexEcologicalCountryside.39.57.65.73.83Perface04Implemention and Assurance4.1ReinforceLeadershipofCollaboration4.2ImproveCoordinationandLiability4.3GuidePublicEngagementandParticipation4.4BolsterDynamicMonitoringandManagement4.5PromoteImplementationandEstablishment.94.94.95.95.8、96Appendix.98CONTENTS目錄02“公園+”推進全域融合的公園建設2.1 強化城區各級公園的綜合服務功能2.2 彰顯郊野地區各級公園的生態人文特色.09.27.02.03.041.1 公園城市1.2 上海建設公園城市1.3 理念與導向01建設公園中的城市03“+公園”完善綠色開放的城市空間3.1 多元活力的公園街區3.2 舒適溫馨的公園社區3.3 人文智慧的公園校區3.4 開放融合的創新園區3.5 多元復合的公園鄉村.39.57.65.73.83引言04實施保障4.1 加強組織領導與分工協作4.2 完善政策協同與機制保障4.3 引導共建共治與公眾參與4.4 強化動態監測與智慧管9、理4.5 推動建設實施與創建工作.94.94.95.95.96附錄.981.1 公園城市1.2 上海建設公園城市1.3 理念與導向Park CityShanghai Park CityConcept and Guidance01建設公園中的城市Towards a Park City0201建設公園中的城市Towards a Park City1.1 公園城市Park City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視察時指出,“天府新區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同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再次強調:“一個城市的預期就是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老百10、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園一樣?!薄肮珗@城市”,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下,突出“公”的屬性,按照“園”的標準,以人民為中心,融合生態、生活、生產功能的城市發展新模式?!肮珗@城市”在空間上不是簡單的“公園+城市”,而是強調公園與城市無界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新形態,是從“城市中建公園”到“公園中建城市”的理念轉變。公園城市的價值生態價值保護生物多樣性優化區域微氣候增強城市的韌性人文價值延續城市文脈傳承歷史文化體現時代精神社會價值增進社會交往激勵公眾參與普惠民生福祉生活價值促進戶外休閑鼓勵體育鍛煉有益心理健康美學價值豐富都市景觀展示歷史文化彰顯城市風貌經濟價值促進周邊消費激發商業活力提11、升物業價值公園城市的價值 031.2 上海建設公園城市Shanghai Park City上海,是一座人民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經濟、人口、空間高密度發展的超大型城市。上海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是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傳承。以 1928 年 7 月 1 日上海外灘公園的正式向全民開放為開端,從“延中綠地”的城市環境提升到“外環綠帶”的城市蔓延控制,從“郊野公園”的城鄉空間融合到“一江一河”的城市空間貫通,上海的公園建設始終是城市發展的重要事件。立足新時代的更高起點,公園城市建設是上海延續公園與城市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上海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美好愿景。在超大城市高密度發展以及資源12、環境緊約束的背景下,上海正面臨著發展轉型、人居環境、社會治理等多方面的挑戰。對標國際大都市的最高標準和最新理念,上海應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面向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建設,體現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發展要求,注重城市生物多樣性維護,助力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成為促進高質量發展、強化高效能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上海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更是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創新實踐。我們應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進一步優化“市民公園城市”三者關系,積極破解超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瓶頸,不斷推動綠色空間開放、共享、融合的新實踐。我們要讓綠色成為城13、市發展最動人的底色、人民城市最溫暖的亮色,把最好的城市資源留給人民,使城市更加包容開放、富有活力、充滿溫度,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推動建設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公園城市。04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以全域綠色開放空間建設為基礎,以全面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目標,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維等城市規劃建設的各個階段,以“公園+”和“+公園”為主要抓手,促進城市各類空間的開放、共享、提質,強化“公園”與“城市”的無界融合。公園+推進全域融合的公園建設“公園+”,是以全域綠色開放空間為主體,體現城市、鄉村各級公園的差異化,強化多層次、一體化的14、體系建設,融入各類城市功能,滿足市民的多元休閑需求,結合生態化、智慧化、開放化的空間特色,推動“公園”的整體品質提升。城區各級公園強化城區各級公園的綜合服務功能+郊野各級公園彰顯郊野地區各級公園的生態人文特色+全域化覆蓋融合化布局多樣功能人本設施開放共享特色場景智慧互動郊野型特色生態型服務生態化特色一站式功能互動體驗自然生境智慧服務1.3 理念與導向Concept and Guidance 05+公園 完善綠色開放的城市空間“+公園”,是以城市街區、社區、校區、產業園區以及鄉村郊野地區為主體,體現各類城市區域的特色,通過一體化的規劃、設計與建設,推動城市綠線、道路紅線、河道藍線、地塊邊界線等各15、種城市空間管理邊界的內外融合,推動全年齡友好、全時段開放、全季節宜人的場景營造,建設形成公園中的街區、社區、校區、園區與鄉村。+街區多元活力的公園街區一體化空間慢行網絡特色節點開放綠色濱水活力游憩服務人文底蘊功能復合+社區舒適溫馨的公園社區林蔭網絡鄰里空間共建共享舒適宜人親民便利全齡友好+校區人文智慧的公園校區優美環境活動功能科普場景無界開放活力多元智慧科普+鄉村多元復合的公園鄉村生態網絡鄉村基底鄉土文化藍綠融合生態宜居活力興旺+園區開放融合的創新園區綠化網絡產城配套創新服務綠色低碳產景融合活力開放2.1 強化城區各級公園的 綜合服務功能2.2 彰顯郊野地區各級公園的 生態人文特色Streng16、then the Urban Parks Service Function Highlight the Rural Parks Characteristics 02“公園+”推進全域融合的公園建設Park+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ly Integrated Park 082.1 強化城區各級公園的綜合服務功能Strengthen the Integrated Service Function of Urban Parks 09 城區內應逐步完善各級公園的服務品質,提升大型節點城市公園的生態與休閑品質,強化城市(級)公園與各類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的融17、合。提升社區(級)公園的覆蓋水平,與社區服務設施結合設置,滿足日常休閑需求。強化口袋公園的就近服務,作為各級公園的有效補充。社區(級)公園是指開發邊界內對應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面積約 3000 平方米以上、服務半徑宜 500 米的,為社區鄰里提供交流互動、休憩娛樂的社區級公園。城市(級)公園是指能滿足市域居民日常及周末休閑需求,融合文化藝術、運動健身、家庭休閑等功能,有相應設施,適合于公眾開展各類戶外活動的面積在 10 公頃以上的城市級公園??诖珗@是指小面積的城市綠色開放空間,提供自然的表面和有遮蔭的地區,方便休憩、玩耍和娛樂。1地區(級)公園是指以服務一定地區內的居民,根據居民活動需求布局18、,滿足居民日常休閑需求,面積 4 公頃以上、服務半徑宜 2 公里的地區級公園。上海城區公園主要類型上海市域主要城市公園布局圖圖 2.01 1各級公園標準參照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中城鄉公園體系的標準與要求。102.1.1 規劃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Improve the Park System with Full Coverage完善全域覆蓋的公園體系服務覆蓋 推動市域大型城市公園東西南北中均衡布局,實現城市范圍內各級公園的全域覆蓋。城市(級)公園公園類型城市(級)公園服務于上海市域居民,滿足日常及周末休閑需求,融合文化藝術、運動健身、休閑游憩等各19、類功能。城市(級)公園應結合環城生態公園帶、產業成片轉型區域、新城中心以及南北轉型區域布局,確保在市域范圍內布局的均衡性。規劃指引地區(級)公園地區(級)公園服務于一定地區內的居民,滿足居民日常休閑需求。在中心城范圍內地區(級)公園應按照 2 公里服務半徑進行布局,郊區范圍內每個新市鎮應至少布局一處地區(級)公園,打造“一鎮一園”。社區(級)公園對應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構建要求,服務于社區居民,為社區鄰里提供交流互動、休憩娛樂的場所。社區(級)公園應按照步行 15 分鐘范圍(500-1000 米)可達的要求進行布局。社區(級)公園口袋公園口袋公園服務于社區居民,是城市各級公園服務覆蓋的有效補充。20、口袋公園宜結合綠地、街頭廣場、公共設施等空間因地制宜進行布局。在各類規劃編制中,應合理布局城市(級)公園、地區(級)公園、社區(級)公園、口袋公園,滿足各級公園的服務覆蓋要求。112km1km500m城市(級)、地區(級)和社區(級)公園步行可達示意圖圖 2.02 社區(級)公園地區(級)公園城市(級)公園突出融合布局的公園形態Highlight the Integrated Layout of Parks圖 2.03 上海市環城生態公園帶示意圖推動各級公園與城市功能融合布局,在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園,突出融合化的空間布局特征。城市(級)公園宜結合重要城市功能區融合布局。城市(21、級)公園宜結合城市中央活動區、城市副中心、新城中心以及大型交通樞紐地區等人流密集區域布局,并與其他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相融合,為城市的多樣化休憩活動提供空間。融合布局12松江新城中央公園:中央公園以華亭湖為核心,融合公園布局了包括天主堂、會展中心以及大學城等功能。圖 2.06 奉賢新城金海湖公園:金海湖(又名上海之魚)公園周邊布局建設了九棵樹藝術中心、奉賢規劃資源展示館、雕塑藝術公園及酒店等多元功能。圖 2.04 圖 2.05 南匯新城環城公園帶:滴水湖一環二環公園帶融入文旅、體育、教育、醫療、商業等多種服務功能,讓公園環境與城市功能相得益彰。13嘉定新城遠香湖中央活動區:融合城市公園、大劇院、圖22、書館等功能,是嘉定新城的“城市會客廳”。圖 2.07 圖 2.08 青浦新城夏陽湖公園:公園以湖體為中心,在周邊布局博物館、圖書館、醫院及商業中心等服務功能。城市(級)公園宜與大型基礎設施結合設置。城市(級)公園可結合變電站、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軌道交通車輛停車場、車輛段等大型基礎設施進行布局,通過大型基礎設施的地下、半地下設置,并在地面開展公園建設,形成城市綠色融合發展的示范空間。地區(級)公園宜與各類功能用地融合布局。地區(級)公園宜與文化、體育、商業辦公、社區服務中心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在街坊內臨近布局,開展一體化規劃設計,根據實際需求可通過混合用地形式進行布局,并推進地下半地下空間的23、復合使用。復合利用公園綠地與各類用地混合示意圖圖 2.09 14案例:世博文化公園世博文化公園目前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公園綠地。世博區域的后續開發將結合商務辦公、總部經濟,同時集聚演藝、會展、酒店、餐飲、娛樂、體育、濱江生態等眾多產業,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公園形成以上海歌劇院為中心的人文藝術區,以四座場館為中心的世博環區,以溫室為中心的自然生態區的三大組團。15體育功能:加強各級公園中體育場地與場館建設。體育功能的活動場地宜結合廣場、活動草坪等開敞空間集中設置,配置市民健身活動設施、休憩設施,倡導設置非硬化的運動場地,可通過景墻及微地形和高差變化實現動靜分區。案例:普陀區百禧公園百禧公園位于曹楊24、新村東部,北鄰曹楊路、南接中山北路,被重新規劃建設的百禧公園是一座多層級、復合型步行體驗式社區公園,公園北段設置了下沉 0.9 米的多功能場地,利用橋下立體空間設置運動場地,為孩子和年輕人提供了運動場所和設施。文化功能:加強各級公園中文化空間建設。挖掘公園綠地自身文化資源特色,結合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打造多元豐富的文化展示與活動空間,可結合植物景觀、雕塑小品及硬質鋪裝等景觀要素強化文化要素的表達??破战逃δ埽杭訌姼骷壒珗@中科普教育空間建設??梢越Y合森林、濕地、生物棲息地等自然生境資源,設置科普標識、自然教室等環??破战逃臻g或者結合公園相應主題進行專題科普空間建設。Diversif25、ied Function Integration多樣化的功能融合結合公園特色,加強體育、文化、科普、安全等各類功能,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推進公園建設,強化公園綠地地下空間的復合利用,以及公園綠地內歷史建筑的功能植入。2.1.2 建設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城區各級公園宜與體育、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融合設置。社區(級)公園宜結合公園特色,配置體育、文化、科普教育等特定類型活動場地;地區(級)公園宜配置多元功能的綜合活動場地,活動場地占地面積的規模應控制在公園綠地面積的 10%以內;城市(級)公園宜配置滿足體育、文化、科普教育等特定功能的室內活動場館,單個場館占地26、面積不應大于公園綠地面積的 0.5%,超出部分在控規圖則中明確。功能融合+體育16案例:黃浦區民防苑公園通過紫色系游園步道分隔出五個獨立的半包圍空間,加入特色游戲、繪畫場地等形成“鳴、走、藏、消”和游樂園五處特色空間,將民防知識穿插于公園的細節中,傳遞著這座城市的安全和溫暖。案例:蘇州河濱水景觀空間蘇州河濱水空間將蘇州河歷史文化與景觀設計相結合,通過種植池細部設計進行文化元素表達,敘述蘇州河歷史文化故事,延續城市文脈。按照韌性城市及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要求推進公園建設。在公園集中綠地、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加強豎向設計,增加雨水調蓄空間,提高城市韌性。嚴格按27、照區域雨水排水規劃和海綿城市規劃相關要求,統籌落實好雨水調蓄設施布置和配建以及透水鋪裝、下凹綠地、雨水花園、景觀水體等調蓄設施,確保特大暴雨期間城市安全。在公園建設中應符合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要求。生態沼澤地生態沼澤地雨水花園屋頂收集徑流收集主要河道圖 2.10 雨水排放示意圖+文化+科普海綿城市 17案例:南匯新城星空之境海綿公園星空之境公園承擔了臨港新片區的“腎臟”功能,設計了不同形式會呼吸的“海綿”,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必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公園建設宜與防災避險功能相結合。20 公頃以上的公園綠地可布局中期避險功能,其有效避險區域面積應大于 40%;1 公頃以上的公園28、綠地可布局短期避險功能,其有效避險區域面積應大于 40%;0.2 公頃以上公園綠地可布局緊急避險功能,其有效避險區域面積應大于 30%2,宜結合廣場、草坪等開放式場地布局。2 具體建設要求參照城市綠地規劃標準(GBT 51346-2019)執行公園綠地地下空間宜結合配套服務功能復合利用。城市公園、地區公園在建設中宜結合地下空間布局停車場、文化體育場館、商業空間等配套服務功能。鼓勵通過分層出讓等方式,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同時提升公園綠地的空間利用效率。新建公園綠地的地下空間利用參照上海市新建公園綠地地下空間開發相關控制指標規定執行。地下空間布局示意圖圖 2.11 防災避險 地下空間 +安全29、18案例:1908 糧倉1908 糧倉曾是杜月笙私人糧倉,前身是建于 1908 年的中國通商銀行第二倉庫,如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新生的糧倉通過外立面和內部空間的還原,引入了書店、八號橋藝術空間等文創功能。User-friendly Facility Configuration人性化的設施配置結合全年齡人群需求配置游憩活動設施,預留多元靈活的活動場地,強化各類功能設施的復合建設與使用。城區各級公園應結合全年齡活動需求優化提升游憩活動設施。結合社區人口結構特征,根據老年人、青少年、幼兒行為特征和使用需求,針對性的設置活動場地和設施。3000 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應優先滿足老年人與兒童活動需求,4 30、公頃以上的公園綠地宜滿足全齡活動需求,每處集中活動場地面積宜大于 400 平方米??诖珗@宜結合自身需求,優先配置老年人與兒童活動場地。公園綠地中的保留歷史建筑宜根據周邊活動需求植入多元功能。對公園綠地中的保留歷史建筑,在滿足保護要求的基礎上,植入文化、商業、休閑等多元功能,強化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歷史建筑 全齡活動 案例:嘉定區南翔生態公園嘉定南翔水生態公園坐落于南翔鎮順豐路,占地面積 11.32 公頃,綠化率接近 60%。綠地之上是水系公園,之下則是污水處理廠,“上園下廠”的設計模式,不僅改善了環境,也傳遞著綠色環保理念。公園內的用水采用生態可循環方式,由污水廠處理后達標的高品質中水回用來31、補充整個內部水系和生態湖用水。19青少年活動場地:宜結合球類活動、輪滑場地等體育運動場地綜合配置,應與幼兒和兒童、老年人活動場地分區設置。幼兒和兒童活動場地:1-3 歲幼兒應以安全性高的活動場地為主,鋪裝材質柔軟,方便家長看護,空間相對圍合;3-5 歲兒童宜考慮部分單獨活動場地,配置家長休憩設施;5-10 歲兒童宜增加獨立參與的活動設施,以及與家長共同參與的互動性設施,配置家長休憩設施。藤蔓帳篷沙坑藤蔓通道木樁地形游樂水游樂沙坑感知樂園學步墻1-3 歲兒童設施參考圖 2.12 5-10 歲兒童設施參考青少年活動設施參考3-5 歲兒童設施參考圖 2.13 圖 2.14 圖 2.15 老年人活動場32、地:應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健身活動與休憩空間。設計上應體現適老性,滿足無障礙需求,盡量減少高差、避免汀步、采用防滑鋪裝材料,合理設置休憩設施與衛生間密度。植物配置上應滿足夏季遮陰,冬季采光的需求。老年人活動器械選型參考圖 2.16 按摩步道太極廣場休息區乒乓球桌籃球場滑板場20圖 2.17 松江社區公園改造圖 2.18 奉賢和合社區公園城區各級公園應結合居民日常需求預留多元靈活的社區活動場地。在各級公園建設中,結合居民日常交流需求,應布局建設靈活的多功能場地,按需布置臨時性設施,為各類活動開展提供可能。公園綠地中的公共設施宜結合各類服務功能復合建設與使用。鼓勵公園內的各類服務設33、施和場館建設兼容設置,按需復合體育、文化、科普、商業等多元功能。上海九子公園紙鳶屋驛站功能復合 靈活布局 圖 2.19 21方式一方式二方式三Open Park Construction開放化的公園建設加強開放化的綠地建設與改造,彰顯公園的公共開放屬性,打造視線通透、便捷可達、功能交融的綠色開放空間。公園綠地開放化改造示意圖圖 2.20 公園綠地應向全社會開放并積極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引導新建與已建的各級公園逐步實現對全社會的開放共享,與周邊設施環境相融合。新建公園:引導規劃新建的各級公園全面開放。已建公園:推動已建成的各級公園全面或部分開放,與周邊各類設施空間融合連通。推動各級公園進行開放化改34、造,通過圍墻拆除、退界、降低等改造方式,加強公園內外的視線通透,減輕空間阻隔感,提升綠化感知度。融合共享 22Unique Scene Creation特色化的場景營造強化公園主題特色,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各類生境營造。深入挖掘公園文化特色,建設富有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的公園場景。城區各級公園應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城市各級公園建設過程中,加強利用地形設計手法,強化多樣生境類型營造,提高野生動物偏好利用的鄉土植被比例,在公園內形成具有特色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圖 2.21 生物多樣性 鼓勵城區各級公園突出主題創意設計與特色活動品牌。鼓勵城區各級公園依托周邊院校資源,推動主題創意設計35、,融合本地文化,體現音樂、戲曲、文化、藝術、體育等主題功能。注重各級公園功能活動的拓展,通過與院校合作,讓公園成為院?;顒娱_展的重要空間載體,為市民游客提供豐富的文化藝術享受,打造特色活動品牌。主題特色案例:徐家匯公園音樂品牌徐家匯公園依托上海音樂學院,充分利用“百代小樓”等文化地標,打響了公園音樂品牌,舉辦以古典音樂、紅色音樂為主題的“徐家匯公園星期音樂會”,打造“海派音樂主題體驗區”。23城區各級公園宜結合區域文化特色打造各類文化場景。鼓勵各級公園增加文化展示空間,充分挖掘區域文化要素,結合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多元文化活動需求,通過景觀小品、人文景觀墻、植物配置等景觀營造方式,提36、升文化特色。文化特色 閔行區梅隴鎮黨建公園圖 2.22 世博文化公園申園圖 2.23 徐家匯公園圖 2.24 24城區各級公園宜結合區域特點突出植物配置特色。城區各級公園在充分考慮上海地域植物特點的基礎上,密切結合公園的功能與主題需要,突出配置能體現植物自身特點的綠化場景,有針對性的提升彩葉、觀花等適生彩化植物的應用比例,加強植物空間的季節性和觀賞性,營造對市民和游客富有吸引力的植物場景。植物特色 早春的顧村公園櫻花國慶節的楊浦濱江粉黛亂子草四月的嘉定紫藤園圖 2.25 圖 2.26 圖 2.27 25專欄:智慧活動設施動感單車智能健身倉智慧跑道壓力感應地板智能座椅城區各級公園宜結合具體需求完37、善智慧化的公園管理系統。在各級公園內可適當設置視頻監控,以及公共廣播、綜合管網、能耗管理、設備管控、環境監測、客流分析、無人信用零售、智慧展廳等智能設施,提升公園管理水平,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智慧管理 Intelligent Interactive Service智慧化的互動服務強化智慧化服務,通過創新創意的智慧化手段,提升公園的服務管理水平,加強游憩互動體驗。城區各級公園宜結合高新技術加強公園科普設施建設。鼓勵通過引入物聯網、地理信息、云計算、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增加游客在公園內的互動體驗環節。宜設置各類植物銘牌,實現“樹木可閱讀”?!皹淠究砷喿x”智慧科普 圖 2.28 262.2彰顯郊野地38、區各級公園的生態人文特色Highlight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arks 27郊野公園和鄉村公園建設應遵循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融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傮w要求。在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基礎上,重點突出本土生態人文特色,融合生態自然體驗、休閑游憩、鄉村產業、鄉村公共服務等功能,統籌各類生態要素,提升服務品質。郊野公園是指面向上海大都市圈以及長三角區域,以生態涵養、生態屏障、遠足度假和體驗自然野趣為主要功能的區域級公園。面積 400 公頃以上,一般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外,體現為森林型、濕39、地型、田園型等形式。鄉村公園是結合林地、水系、田園等自然資源,服務于城鄉居民的日常以及周末、節假日休閑游憩需求,依據不同的服務主體,承載旅游、休憩、健身、文化等活動功能的鄉村綠色開放空間。上海郊野公園布局圖上海郊野地區各級公園主要類型圖 2.29 282.2.1 規劃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Highlight the Features of Rural Space彰顯郊野型的空間特色推動郊野地區公園建設,結合自然基底條件,加強生態與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彰顯鄉村風貌特征。郊野地區公園布局應突出生態本底的特色,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郊野地區的公園規劃應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40、度,強調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在郊野地區公園設計中應突出鄉土生態特色,避免采用城市公園的設計手法、建筑材質以及景觀設計方式。生態特色圖 2.30 上海青西郊野公園圖 2.31 金山漕涇鎮“藕遇”鄉村公園 29郊野地區應結合生態資源特色以及服務人群特征分類開展公園建設。郊野公園應結合市域重要生態空間布局,注重其中生態、生產、生活功能的綜合統籌,加強生態、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鄉村公園應體現森林、濕地、田園等生態資源特色,并結合鄉村日常休閑功能進行布局。多元布局郊野公園公園類型結合市域生態網絡空間布局建設“三生融合”的郊野公園。郊野公園應結合生態間隔帶、生態走廊以及重要生態資源進行布局,面積不小于441、00 公頃,突出生態、生產、生活相融合的綜合布局要求,體現上海鄉村郊野地區的風貌特色。加強生態、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對郊野地區敏感脆弱的濕地、森林、生物棲息地等自然資源以及有較高價值的歷史建筑、文化遺址、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等歷史文化資源,應按照相關規劃和條例要求予以保護,并在此基礎上發掘生態、文化特色,融合休閑游憩、自然教育、文化展示等功能,探索特色資源的合理利用。鼓勵已建成公園開展生態修復和棲息地營造,提升公園生態品質。規劃布局多層次、特色化、全覆蓋的鄉村公園體系。圍繞水、林、田等特色生態資源,服務城鄉居民的休閑游憩需求,規劃布局千畝園(大型鄉村公園)、百畝園(中型鄉村公園)、一畝園(小型42、鄉村公園)等不同規模的鄉村公園,作為郊野公園的補充,實現鄉村郊野地區公園服務的全覆蓋。規劃指引鄉村公園圍繞特色生態資源布局綜合布局千畝、百畝園(大、中型鄉村公園)。其空間布局應充分結合水、林、田等特色生態資源,體現鄉村本土特色,同時突出市域交通便捷可達,作為郊野公園的重要補充,服務于城鄉居民的鄉村旅游和休閑游憩功能。以行政村為單位合理布局一畝園(小型鄉村公園)。其空間布局應以“一村一公園”為總體導向,優先布局在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確定的保留保護村內。鼓勵鄉村公園結合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古宅古橋等鄉村特色歷史文化資源、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布局。30崇明港沿鎮園藝村圖 2.33 長興島郊野公園游客中心圖 43、2.32 Arrang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布局生態型的服務功能郊野公園宜按照鄉村產業振興發展要求注入多元產業功能。鄉村公園宜圍繞鄉村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日常休閑游憩功能。服務功能 郊野公園公園類型依據郊野公園建設實際情況,結合郊野單元村莊規劃,宜在郊野公園范圍以及周邊地區,合理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有機優化建設用地布局,支撐餐飲、住宿、交通、游樂等各類功能;宜按照鄉村產業振興發展要求,結合郊野地區存量建設用地資源,注入休閑旅游、康養健身和生態服務等多元產業功能。圍繞千畝、百畝園(大、中型鄉村公園)布點,在充分體現生態資源特色的基礎上,鼓勵與周邊存量或新建的各類經44、營性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相結合,提升鄉村綜合服務功能,滿足城鄉居民的周末、節假日鄉村休閑旅游需求,并兼顧本地居民日常休閑游憩功能。圍繞一畝園(小型鄉村公園)布點,合理利用周邊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等存量建設用地,完善提升日常健身、文化活動以及休閑游憩功能。規劃指引鄉村公園結合鄉村生產與生活需求,強化生態服務功能,為鄉村注入多元活力。312.2.2 建設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Ecological Natural Resources生態化的本底特色尊重郊野生態資源本底條件,以郊區農田、生態片林、水系濕地、自然村落、歷史風貌等現有生態人文資源為基礎,打造富有郊野特色的生態45、空間。郊野地區的公園建設應識別重要的生態區域,突出生態保育功能。生態保育One-stop Function Improvement一站式的功能提升綜合提升服務配套、休閑游憩、住宿餐飲等功能,提供高品質郊野休閑服務。郊野公園建設應根據公園主題特色建設一站式的服務配套設施。功能提升青西郊野公園圖 2.34 金海濕地公園濕地科普保護區圖 2.35 在郊野地區的公園建設中,應首先識別出重要的生態資源。對水源保護區、生態涵養林、自然濕地等生態資源集聚的核心區域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嚴格控制各類建設行為。在其他區域內適度注入休閑功能,集中布局,盡量減少人工景觀痕跡,尊重地區原有風貌,避免破壞本土的原始風味。346、2Participatory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參與式的互動體驗布局科普設施,開發生態產品,建設鄉村自然教育基地,提升郊野公園互動體驗。應結合郊野公園特色生態資源布局生態體驗、自然教育等功能。宜合理布局自然科普設施,提供自然生態產品,通過特許經營,志愿者團隊建設等方式,在郊野地區的公園將自然教室、野營地等設施使用管理權交給專業機構,制作多種多樣的自然科普手冊。宜結合生態資源特色,提供親子研學、農產品采摘、自然觀察等深度體驗服務。郊野公園應結合特色生態資源布局生態體驗、自然教育等功能。生態教育 郊野公園各類設施意向圖圖 2.36 基礎設施和公服配套配套設施應合理47、安排交通動線,考慮高峰出行特點,布置臨時生態停車位,在交通換乘區域設置自行車、游覽車等綠色交通方式方便換乘,并根據游客需求配備各類必需的服務設施,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公廁、小型售賣點等。應結合郊野公園主題特色,配置休閑游步道、自行車道、自然體驗點、科普研學館等特色游憩設施,提升游客郊野活動的豐富度。鼓勵利用存量集體土地,以當地新鮮農產品為主打特色,建設多元化餐飲設施。鼓勵開拓多種類型的田園住宿形式,如民居民宿、帳篷營地、房車營地等。建設指引休閑游憩設施住宿餐飲設施 33江灣濕地中,保留了較多原生態濕地環境,為小靈貓等國家保護動物提供了棲息空間。圖 2.37 圖 2.38 Ecological H48、abitat Creation生態化的生境營造營造野生動物棲息地,注重生境修復與營造,滿足野生動物遷移需求,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在郊野公園和鄉村公園建設中,應注重營造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修復濕地生境。應根據自然本底,有目的的營造適應本土野生動物生活空間,通過“昆蟲旅館”、溝渠改造、設置野生動物隱蔽場所、種植蜜源植物、食源植物等手段,增加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提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如“螢火蟲棲息地營造”、“蝴蝶花園營造”、“獐的適宜生境營造和重引入”等典型案例??赏ㄟ^改造河道、溝渠形態,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設置生態魚塘、藕塘和草本沼澤等,加大芡實、蘆葦、菱角等鄉土濕地植物種植面積,擴49、大濕地面積。在建設中,應注意不同野生動物的遷移需求,設置上跨廊橋、下穿涵洞等多種野生動物通道,避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片段化、島嶼化。郊野地區公園建設應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提升。生境營造 新加坡雙溪布洛濕地公園34Intelligent Service Assurance智慧化的服務保障開展智慧旅游,引進可視化智慧化的環境監測系統,提升公園管理與服務水平。鄉村數字地圖-智慧大屏圖 2.39 在郊野公園建設中,鼓勵通過引進智能化的土壤、大氣、水質、動植物監測系統對郊野環境開展實時監測,保障生態格局安全;宜通過數字化管理手段為來到郊野公園市民游客提供高效服務,如人流疏散、智慧停車、住宿餐飲預訂。郊野公50、園建設宜引進智慧化平臺系統提升服務水平。智慧平臺 東灘濕地公園通過對濕地環境的改造和提升,為揚子鱷提供了棲息環境。圖 2.40 青西郊野公園中的大蓮湖蛙類重要棲息地建設為蛙類提供了優良棲息地。圖 2.41 352.2 彰顯郊野地區各級公園的生態人文特色363.1 多元活力的公園街區3.2 舒適溫馨的公園社區3.3 人文智慧的公園校區3.4 開放融合的創新園區3.5 多元復合的公園鄉村Diverse and Vibrant Park StreetsCozy and Welcoming Park Communities Liberal and Smart Park CampusesOpen and51、 Integrated InnovationParksMulti-complex Ecological Countryside 3703“+公園”完善綠色開放的城市空間+ParkImprove the Green and Open Urban Space383.1 多元活力的公園街區Diverse and Vibrant Park Streets 39公園街區主要針對本市以商業辦公功能為主,以及富有歷史文化與濱水特色的地區和街坊。規劃建設上應充分考慮行人、居民、上班族、游客等多元人群的服務需求,在滿足綠色適宜的無障礙通行環境基礎上,為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休閑交往的活動空間,為游客提供娛樂探索的多元52、體驗。構建“點、線、面”相結合、開放連貫的綠色開放空間,整體提升空間景觀環境,因地制宜融入休閑游憩、商業消費與文化創意的功能,豐富街區活動場景,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基礎上,為城市生活提供多元活力空間。Promote the Holistic Planning of Street Blocks強化街區空間整體統籌Improve the Network ofPark-like Blocks完善公園化街區網絡Grow Characteristic District Nodes布局特色化街區節點Open and Integrated Green Streetscape開放融合的街區綠化環境Pretty a53、nd Cozy Street Furniture美觀舒適的街道設施小品Multifunctional and Open Streetscape功能復合的街區開放空間Vibrant and Accessible Waterfront 可感可達的濱水活力街區Celebrate the Heritag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彰顯底蘊的歷史人文街區403.1.1 規劃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Strengthen the Holistic Planning of Street Blocks強化街區空間整體統籌開展整體景觀設計,注重54、區域內各地塊綠地率的整體統籌,構建融合滲透的綠色開放空間。Improve the Network of Park-like Blocks完善公園化街區網絡構建連通、宜人的公園化街區網絡,打造舒適宜人的慢行系統,促進沿街生態空間與活動空間相融合,優化城市慢行體驗。在各類規劃編制中應構建連續貫通、慢行友好的街區網絡。在街區各類規劃中,應充分結合綠化、水網等生態資源,串聯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特色公共空間,以步行道、跑步道、騎行道等慢行系統為支撐,提升街區內外部連通性,加強城市生態空間與活動空間的有機融合,構建便捷可達、舒適宜人的街區網絡。街區網絡街區綠地統籌布局示意圖圖 3.01 成片開發區域宜在規劃55、階段開展整體景觀設計。對于成片開發區域,鼓勵開展整體景觀設計方案編制,推動區域內公園綠地、道路綠地以及空間的優化布局,形成布局融合滲透、綠意盎然、舒適便利、設施完善的綠色開放空間。在滿足區域整體綠量水平的基礎上,允許區域內各地塊綠地率的整體統籌。一體化設計 41靜安區市北高新國際科創社區沿街綠化帶一體化設計效果圖圖 3.02 規劃指引交通性道路街道類型在規劃城市主干路兩側宜布局寬度不小于 20 米的綠化用地,在次干路兩次宜布局不小于 12 米的綠化用地;鼓勵道路紅線內外的綠地空間開展一體化規劃設計,引導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分隔帶和設施帶與沿路綠化用地融合布局,優化城市慢行體驗。在沿街布局有各類56、商業商辦設施的道路兩側,鼓勵結合道路用地以及沿街各類功能用地,開展一體化規劃設計,引導沿街商業、文化、體育等設施的附屬綠地沿街布局,開放共享,打造豐富的城市街區環境。生活性道路道路一體化設計示意圖以車為本道路用地道路用地道路用地綠化用地綠化用地綠化用地機動車道7m7m7m3m3m3m3m3m3m機動車道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人行道人行道綠地綠地綠地綠地停留空間綠地綠地綠地以人為本結合地形、停留空間圖 3.03 42在各類規劃編制中宜利用街區零星空間布局靈活多樣的口袋公園。完善提升各級公園的服務覆蓋水平,植入健身、休閑、文化等功能,體現街區文化特色,打造可漫步、可閱讀、有活57、力、有發現的街區環境??诖珗@ 案例:徐匯樂山綠地徐匯區樂山綠地建成于 80 年代,約 5600 平方米,位于樂山片區的中央區域。2021 年徐匯區綠化市容局結合樂山片區綜合治理項目的推進,著手對樂山綠地進行整體景觀和功能的提升改造。改造聚焦“人的感受”,以人為本提升服務能力,立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根據冬季日照調整座椅布局;旨在為居民群眾打造一個全時段游憩、全年齡共享、全空間造景的口袋公園。Grow Characteristic District Nodes布局特色化街區節點利用街區零星空間,合理布局口袋公園,植入城市多元功能,提升街區文化特色。43Open and Integrated Gre58、en Streetscape開放融合的街區綠化環境推進林蔭景觀道建設,打造開放融合的街區綠化空間,綜合提升街區綠化感知度。3.1.2 建設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林蔭道應因地制宜選用新優樹種,打造“一街一景”。應優先采用高大通透的喬木樹種,林蔭應保持一定的連續性,為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提供綠蔭遮蔽的通行空間。有條件的街道可因地制宜采用特色行道樹樹種,突出“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的要求,增加行道樹列數,提升林蔭道建設品質。林蔭道建設 特色行道樹街道剖面圖圖 3.04 44沿街綠化建設宜通過多元途徑提高綠化感知度。在沿街綠化建設中,宜通過豐富建筑前區、機非隔離59、綠化帶景觀效果以及街區界面的立體綠化建設,綜合提升綠化感知度。沿街綠化建設指引圍墻改造提升途徑鼓勵單位附屬空間對外開放,對沿街的圍墻通過拆除、退界、柵格化透綠、降低高度等措施,弱化各類用地與綠色開放空間的邊界。應對沿街建筑及設施的墻體立面、檐口以及屋頂進行立體綠化可實施性排查,增設爬藤等垂直綠化、窗陽臺綠化。同時,鼓勵結合季相變化,合理應用季相花卉與色葉植物。在確保景觀體驗人人享有并且無障礙可達的基礎上,鼓勵通過設置草坡、緩坡、綠道等方式處理高差變化,豐富植物配置,提升綠化感知度,優化慢行空間體驗。同時,建議踐行海綿城市理念,統籌優化高程設計,降低局部綠地高程,增加雨水調蓄空間,提高城市運行安60、全,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宜采用多層次種植的手法,利用綠植不同的形態特征進行對比和襯托,高低起伏進行搭配,豐富綠化的視覺效果。綠化帶提升立體綠化建設豎向設計圍墻改造示意圖圖 3.05 45高低錯落的植物有效豐富綠化形式立體綠化裝飾的公服設施圖 3.06 圖 3.07 景觀豎向設計圖 3.08 463具體建設要求參照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執行Pretty and Cozy Street Furniture美觀舒適的街道設施小品配置人性化的街道家具與小品,推進街道公共設施精簡美觀,打造智慧化的互動街區,營造美觀舒適的街區環境品質。結合景觀的藝術座椅圖 3.09 組合景觀花箱圖 3.10 街區綠色開放空間應61、根據人群需求配置街道家具。根據街區定位、街區人流量、人群特點等街區特征配置街道家具。在有需求的區域設置休憩座椅,在重要街道、節點配置花盆花箱及城市雕塑,使城市街區可行可歇、可觀可賞。街道家具 建設指引休憩座椅提升途徑應選用造型新穎、與環境相協調的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切實提升城市景觀面貌,更好服務市民??山Y合景觀坐墻、花壇邊緣、臺階等綜合設置休憩空間。鼓勵沿街商鋪利用外擺位,在非高峰營業時間開放座椅。3在廣場、公園綠地等較開敞的公共空間配置城市雕塑,題材可結合城市的地理特征、歷史沿革、民間傳說、風俗習慣等,提升街區的人文感受。結合道路綠化的實際情況,在城市重要街道、節點擺放不同形式的組合花箱。選擇62、不同的鮮花種類,量身設計鮮花擺放和栽植風格,美化城市道路街景,提升城市環境品質?;ㄅ杌ㄏ涑鞘械袼?47城市雕塑圖 3.11 沿街各類公共設施宜進行整合提升,做到精簡美觀。沿街各類公共設施設置中,宜采用“一桿多用”、“一箱多用”的方式進行整合,注重各類公共設施外觀、色彩和材質與街區風貌和諧統一,引導街道設施規范設置、排列有序,推動市容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4公共設施 “一桿多用”“一箱多用”示意圖圖 3.12 街區建設宜通過智慧化手段提升街區互動體驗。在街區建設中,鼓勵植入景觀小品、藝術雕塑、互動裝置,豐富街區景觀體驗,激發街區整體活力。強化街區的信息引導,完善標識體系,融入智慧化街道家具,為行人63、提供舒適便捷的慢行體驗。智慧系統 智慧街區設施示意圖圖 3.13 4具體建設要求參照“美麗街區”相關標準執行48 5積極界面定義參照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Multifunctional and Open Streetscape功能復合的街區開放空間推動沿街綠地開放共享,構建連續積極界面,推動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空間開放化改造,打造融合共享的街區環境。積極界面是指建筑連續沿街建造,首層以中小規模餐飲、零售、生活服務、產品展示及公共服務設施為主的空間界面??梢宰尮娺M入,產生必要或偶發性活動,增加人在廣場的駐留。與積極界面相鄰的退界空間應向公共開放。慢行友好和積極活躍的街道圖 3.14 交通性道路宜融合道64、路紅線內外綠帶開展一體化設計。對沿街布局規劃綠地的道路,鼓勵融合道路紅線內外綠色開放空間開展一體化設計,結合道路綠帶、沿街綠地、地塊內附屬綠地等空間,布置騎行道、步行道等慢行系統,打造連貫舒適的沿街慢行空間。交通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綠化空間宜與沿街建筑首層功能相融合,共同構建靈活、復合、連續的積極界面。5鼓勵沿街首層混合設置中小規模商業零售、餐飲、文化、社區服務等積極功能,為街區提供多樣靈活的公共活動空間。沿街建筑的外立面在人視角度區域宜注重推進立體綠化建設,提高透明度、美觀性、互動性與綠化感知度,優化街區步行與視覺體驗。商業空間可結合綠色開放空間滿足夜間經濟等活動需求。生活性道路 49 商業綜65、合體建設宜結合自身特色推動“商綠融合”。在商業綜合體建設中,推動“商綠融合”,引導公園綠地與商業設施結合,宜通過綠化與廣場、中庭、連廊、屋頂等公共空間的深度交融,打造“商綠融合”的商業綜合體。商業設施商綠融合示意圖圖 3.15 案例:瑞虹天地太陽宮瑞虹天地太陽宮在設計上注重開放式的休閑街區形態和錯落有致的建筑形態,構建了“會呼吸”、“有生命力”的公園商業綜合體典范。其商業休閑空間通過在購物空間中布置樹池綠植,將綠色景觀滲透至垂直空間。同時通過中心廣場整合功能布局與人流動線,便于人們在豐富多樣的開放空間中穿梭,制造多層次貫穿互望的有趣體驗。50單位附屬綠地與街區開放融合示意圖學校附屬綠地開合醫院66、附屬綠地開放圖 3.16 建設指引規劃新建文化、體育、商業辦公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新建的文化、體育、商業辦公等公共服務設施,其附屬綠地應沿街布局,全面開放,其中集中綠地面積不宜小于 400 平方米,且不低于用地面積的 5%。規劃新建醫院及學校,應通過圍墻退界等方式,圍繞主要出入口布局不小于 400 平方米的開放空間,提供休憩場所。圍墻建設應保證視線通透。規劃新建醫院及學校等單位附屬綠地建設應逐步實現向全社會開放共享。規劃新建的文化、體育、商業辦公等公共服務設施,其附屬空間應全面開放,既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行政辦公單位及企業單位宜逐步實現附屬空間開放共享;各類附屬空間宜推動沿街布局與建設。公共服務67、設施案例:徐家匯體育公園徐家匯體育公園是在原有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上海游泳館三個體育場館的基礎,通過場館功能升級和戶外環境改造,突出區域整體開放以及一體化設計,規劃建設成為“體育氛圍濃厚、賽事舉辦一流、群眾體育活躍、綠化空間宜人”的綜合性體育公園。公園分為南北兩大主題,北側為“有氧公園”,南側結合現有市民游泳館形成“運動公園,同時通過兩條環形建設跑道分別串聯南北兩大公園,滿足各年齡層次人群的健身需求。51Vibrant and Accessible Waterfront 可感可達的濱水活力街區結合濱水街區生態基底,打造濱水生境,并配置便捷的慢行與服務設施,打造可到達、可感知的親水空間。濱水68、街區建設應尊重自然本底打造濱水生境。在濱水街區建設中,應尊重自然本底,保護原有自然地形地貌、灘涂濕地和動植物棲息地。宜對垂直護岸進行生態化改造,通過生態護岸改造、小型生境營造以及豐富植物配置等措施,為水生生物創造安全適宜的生存和生長空間,加強濱水生物多樣性保護。6濱水生態 濱水街區建設應結合濱水慢行空間,打造可到達、可感知的親水空間。在濱水街區建設中,應實現濱水慢行空間的貫通,強化城市腹地與濱水空間的連接,確保濱水見水,構建人與自然共融的空間場景。濱水活動 建設指引濱水通道空間類型應結合濱水街區的交通動線整體設計,加強濱水空間的連通性,并串聯重要公共服務設施與綠色開放空間。鼓勵通過“針灸式”斷69、點貫通、濱水綠色開放空間改造、架空廊道等多種方式保證濱水慢行通道的連續貫通、體驗適宜。慢行通道寬度應確保 2 米以上,人流量密集、腹地空間充足區段可適當提高,在有條件的地區應實現騎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的三道貫通。在滿足防汛安全、使用安全和管理便利的前提下,宜綜合設置親水平臺、水上棧道、沿水臺階等親水設施。結合濱水岸線的整體設計,積極利用碼頭、棧橋、架空平臺等方式提高空間的親水性。鼓勵在慢行通道旁種植喬木,提高硬質鋪裝的喬木覆蓋率,形成舒適宜人的濱水綠蔭空間。在濱水空間及周邊區域,應依托城市支路、濱水及沿路綠帶、公共通道等,系統布局垂直于河岸的慢行通道,重點串聯腹地軌交站點、重要公共服務設施等公70、共空間,形成連接濱水空間與腹地空間的活力動線。應提升垂河通道的慢行環境品質和景觀標識性,加強地面鋪裝、場所設計、綠化建設、設施配套等。7濱水與腹地連接通道親水設施6、7具體建設要求參照上海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執行52濱水腹地連接通道8具體建設要求參照上海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執行濱水駁岸界面濱水街區宜結合周邊區域功能配置濱水服務設施。根據濱水區域周邊腹地的不同功能,宜建設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活動場地。鼓勵周邊既有樓宇開放一層公共空間,提供服務驛站、戶外運動、簡餐區、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提升濱水街區的活躍度與便捷性。8濱水服務 圖 3.18 圖 3.19 沿水臺階棧道碼頭空間架空平臺蘇州河濱水空間圖 71、3.17 53圖 3.21 蘇州河濱水步道圖 3.20 徐匯濱江攀巖墻Celebrate the Heritag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彰顯底蘊的歷史人文街區強化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展示,結合小微空間打造“一角一景”,加強工業遺存的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街區應強化歷史遺存、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的保護和展示。在歷史街區保護與建設中,應綜合考慮肌理尺度、立面色彩、園林風格與歷史空間特征,強調修舊如故,有機傳承,加強歷史建筑、歷史河道、風貌道路、歷史名園、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等歷史遺存的保護。宜結合軌交站點、公交站亭布置歷史風貌區域導覽信息,引導人文徒步。72、圖 3.22 中共一大會址周邊景觀空間歷史空間保護 54圖 3.23 楊浦濱江公園城市先行示范區案例:愚園路街區微更新愚園路全長約 2.7 公里嗎,這條上海永不拓寬的 64 條馬路之一通過一系列的“微更新”,提升街區文化氛圍與環境品質。立足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定位,在積極拆違、保護優秀歷史建筑的同時,讓景觀綠化先行,在沿街布局形式多樣的歷史文化展示空間,輔以城市家具點睛,共同構成了一條綠意盎然、可行可歇、可閱讀、可打卡、可休閑的公園街區。歷史文化街區宜結合小微空間打造“一角一景”。在歷史街區保護與建設提升中,宜結合街角、建筑轉角等小微空間,挖掘空間潛力,布置可移動樹池、花箱、花缽、小品雕塑73、等景觀家具,打造“一角一景”。鋪裝、樹池、景觀座椅、垃圾箱、景觀路燈等街道家具布置應注重與街區風貌和諧統一,突出人文特色。微空間提升 工業建筑的保護改造宜與綠色開放空間相結合,植入多元功能,促進工業遺存的活化利用。在工業遺存的轉型建設中,宜將工業建筑保護、改造與綠色開放空間布局相結合,植入文創、商業、公共服務等多元功能,通過景觀小品、特色鋪裝、藝術雕塑等景觀元素,綜合提升文化感受度和綠化感知度。工業遺存利用 553.1 多元活力的公園街區563.2舒適溫馨的公園社區Cozy and Welcoming Park Communities 57公園社區主要針對本市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地區和街坊。規劃建74、設上應充分考慮全齡人群及殘障人士需求,完善社區居住、就業、出行、服務、休閑功能。針對全齡人群需求,強調慢行優先的出行體驗,適兒適老的設施配置以及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區營造。完善社區居住、就業、出行、服務、休閑等多元功能,推進社區服務設施與綠化環境的有機融合,全面提升社區的綠化感受度與空間環境品質,提升居民對社區綠色開放空間品質的滿意度。Create Multi-level Community Green Networks構建多層次社區綠色網絡Form a 5-Minute-Walk Open Space System形成 5 分鐘步行可達的開放空間體系Build and Share Charact75、eristic Nodes Together布局共建共享的特色節點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Living Space舒適宜人的居住生活空間Friendly and Convenient Non-motorized Community Network親民便利的慢行社區網絡Collaborate and Share the Community with All Ages全齡友好的共建共享社區583.2.1 規劃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Create Multi-level Community Green Networks構建多層次社區綠色網絡構建社區綠色76、開放空間體系,串聯社區公園與服務節點,豐富居民日常生活與休閑需求,打造便捷宜人的社區生活環境。在社區各類規劃中應合理布局各級綠色開放空間。在社區各類規劃中,應合理布局社區內各級綠色開放空間,以社區內生活服務街道、河道兩側綠色開放空間、地塊公共通道等空間為主體,以立體綠化為補充,構建步行可達的社區綠道網絡,串聯社區公園與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居民的日?;顒有枨?。綠色網絡 Form a 5-Minute-Walk Open Space System形成 5 分鐘步行可達的開放空間體系提升口袋公園服務覆蓋水平,實現步行可達的社區綠色開放空間布局。在社區綠色開放空間規劃布局中宜通過融合布局口袋公園實現77、 300米步行可達。在社區綠色開放空間規劃布局中,應在滿足社區公園 500 米服務半徑全覆蓋的基礎上,鼓勵沿生活服務街道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口袋公園,推動各類綠色開放空間均衡布局,實現 300 米步行可達??山Y合城市更新,通過遺址改造、拆違、廢棄地新建等方式增加口袋公園數量。步行可達 59案例:復興中路追夢園位于黃浦區復興中路路口的馬當路追夢園占地 5000 平方米,曾閑置多年,現今結合精美的花卉綠植景觀、立體綠化、休閑座椅與文化景觀小品的改造提升,凸顯新天地區域的紅色歷史氛圍,共同呈現了一個充滿生趣與文化的城市公園景象。住在“追夢園”隔壁的石庫門小區居民如今即使不走下樓,推窗隨時能見綠、見78、花。案例:上海新華路口袋公園在長寧區新華路上的兩棟建筑之間有一個長 22 米、最寬處僅 4.2 米的弄堂空間,過去是一個路邊違建的小面館,面館拆遷后,此處就變成了一個閑置空間,新華路街道將其改造為一處服務周邊居民的口袋公園,形成一個可滿足持續展覽的街頭展廊。如今,這個 100 平米的夾縫小弄堂,已經成為了一座浸入式、可漫步的自然花園。Build and Share Characteristic Nodes Together布局共建共享的特色節點結合社區特色資源與綠色開放空間,打造文化節點,營造共建共享的社區氛圍。社區綠色開放空間宜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融合布局,結合文化要素打造社區文化節點。鼓勵社79、區內規劃新建的公共服務設施與公園綠地結合布局,充分結合社區內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要素,融合社區居民對開放空間的需求,合理布局綠色開放空間,營造共治共享的社區氛圍。特色節點 60Comfortable and Pleasant Living Spaces舒適宜人的居住生活空間提升社區公共空間綠化感知度,探索居住區附屬綠地的開放化建設,建設環境優美、舒適宜人的居住社區。3.2.2 建設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居住區綠地建設應通過多元化方式強化與周邊環境的開放融合。在居住區新建與改建中,應注重為居民提供便捷的綠色休閑空間,探索居住區附屬綠地與周邊環80、境的融合,開墻透綠,提升居住區周邊的景觀感受,建設人居環境優美的居住社區。綠化提升圖 3.24 圍墻透綠示意圖建設指引圍墻建設與改造改造類型鼓勵居住區弱化實體圍墻建設,宜使用通透性圍墻、綠籬等軟隔斷方式,加強居住區景觀的視線通透度,提升公共界面的綠化感知度。鼓勵結合有條件的各類建筑屋頂與底層架空層推進綠化建設,通過配置花箱、小型樹池等方式,布置多樣化的景觀家具,增加綠色空間,打造怡人的室外休憩場所,在居住建筑 2 米之內不宜種植大喬木和速生樹種,居住建筑南側宜種植落葉喬木。對各類居住區的集中綠地,鼓勵配置多樣化的休閑游憩和健身活動功能,滿足全年齡的活動需求;對空間較為緊湊的老舊小區,鼓勵通過多81、途徑開展集中綠地公園化改造,使綠地可進入、可停留。居住區集中綠地建設與改造室外綠化建設 61居住區附屬綠地宜逐步強化與周邊空間環境的開放連通。居住區附屬綠地宜強化綠地品質提升與開放共享,逐步實現附屬綠地與沿街綠色開放空間的連通。開放化建設社區立體綠化建設圖 3.25 建設指引沿街附屬綠地布局與開放住區類型規劃新建的居住區應結合主入口以及商業服務空間沿街布局附屬綠地,并通過圍墻退界等方式為社區提供綠色開放空間。鼓勵規劃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附屬綠地沿街布局,推動開放共享,與小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結合,為周邊地區提供可進入的綠色開放空間。規劃保障性租賃住房沿街附屬綠地開放示意圖圖 3.26 62新加坡82、達士嶺組屋圖 3.27 圖 3.28 Friendly and Convenient Non-motorized Community Network親民便利的慢行社區網絡完善綠道林蔭道體系建設,串聯本地生活休閑空間,構建步行友好的慢行網絡。社區道路應加強林蔭道培育與建設。在社區道路建設中,應加強林蔭道培育與建設,完善社區級綠道網絡,串聯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構建步行友好的慢行網絡。林蔭道建設建設指引社區級綠道建設空間類型鼓勵結合道路綠化、沿路布局的綠化用地空間,推進社區級綠道建設,加強綠道與幼兒園、中小學、菜場、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的串聯,在綠道兩側配置供駐留的休憩空間。鼓勵結合社區內的支路83、,種植和培育高大喬木,為行人和自行車提供連續、完整的樹蔭,創造宜人的慢行環境。林蔭道建設楊浦區五角場街道林蔭道 63Collaborate and Share the Community with All Ages全齡友好的共建共享社區建設全齡友好的公園社區,強化適老適兒的設施建設,倡導社區環境共建共治。社區綠色開放空間配套設施應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結合全齡需求體現人文關懷。鼓勵結合公園綠地、廣場、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等公共空間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與智慧互動設施。尊重殘障人士及行動不便者的出行需求,完善無障礙設施配置。無障礙設計 建設指引基礎設施設施類型在社區公共空間內重視老年人、兒童使用需84、求,合理配備第三衛生間、增設安全扶手,有條件者倡導改建兒童友好型廁所。鼓勵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強對老年人和兒童活動區域的安全防控,通過視頻監控、緊急呼叫等系統,確保老年人和兒童的活動安全。在社區內宜建設適應各年齡的非硬化步行徑和多樣化活動空間,構建老年人、兒童公共活動圈,并保障其便捷可達性。鼓勵采用高新技術,增設安全交通、綠色低碳、人機交互等智慧互動場景,增強游覽體驗感。在社區公共空間內應開展適老適兒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公園增置母嬰設施或相應服務措施。游樂、休憩、照明、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應符合行業相關技術規范,體現對各年齡層的人文關懷。配套服務設施智慧互動設施各類居住小區應推進參與式社區規85、劃與建設。鼓勵推進參與式社區規劃與建設,針對小區老舊設施改造、宅前屋后、樓棟環境整治美化以及公共空間功能提升等方面,通過市民園藝中心建設以及“社區規劃師”、“社區園藝師”制度,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居民群眾的共同參與。共建共治 社區規劃師、園藝師制度建設途徑推進“社區規劃師”制度建設,為社區更新提供全過程專業指導。推進“社區園藝師”制度建設,開展鄰里花園、家庭養花、窗陽臺綠化、立體綠化等群眾綠化工作,提供綠化技術指導和服務,推進社區居民綠化自治。充分調動居民、業委會、社會組織與屬地單位等各主體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到社區公共空間環境的規劃建設中。9結合社區公園以及街道(鎮)的黨建中心、文化中心、86、睦鄰中心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市民園藝中心,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園藝活動空間。市民園藝中心建設建設指引9具體建設要求參照關于落實“人民城市”理念加強參與式社區規劃的指導意見、關于建立社區園藝師制度的指導意見(試行)執行643.3人文智慧的公園校區Liberal and Smart Park Campuses 65公園校區主要針對本市普教系統各公辦、民辦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單位、各高等院校以及大學園區。規劃建設上應首先考慮在校學生與教職員工的教學、科普、活動與休閑需求。高校校區宜將參觀游覽人群的文化展示、引導與休憩需求納入考慮。結合綠色學校創建,全面提升校園綠地的環境品質,滿足在校師生日常需求,87、強化校園綠地綜合服務功能。高校校區宜逐步推進開放式校園建設,加強校區與社區的有機融合。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Green Coverage on Campuses綜合提升校區綠化覆蓋水平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ampusGreen Space and Urban Public Space強化校園綠地與城市公共空間融合布局Promote Service Functions of Campus Green Space加強校園綠地的多元服務功能Vibrant and Diverse Campus Greening88、 Systems活力多元的校園綠化系統Open and Shared Park Campus Scenes開放共享的公園校區場景Intelligent and Interactive Natural Science Space智慧互動的自然科普空間663.3.1 規劃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Green Coverage on Campuses綜合提升校區綠化覆蓋水平提升校園綠化環境品質,逐步提高校區綠化覆蓋水平,營造優質的校園環境。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amp89、us Green Space and Urban Public Space強化校園綠地與城市公共空間融合布局與河道、森林、濕地等優質生態資源相融合,優化校園環境風貌,融入城市生態網絡。校園綠化空間應不斷提升綠化覆蓋水平與景觀環境品質。在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校園規劃中,應在保障綠地率水平的基礎上,結合應急避難場所、教育科普基地和師生交流空間,提升綠化覆蓋水平,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中心城已建校區中綠地率難以達到基本要求的,應有序引導其綠化覆蓋率提升,通過高大喬木培育與種植、屋頂綠化和廊架綠化等多元方式,使綠化覆蓋水平逐步達到現狀綠地率的 1.3 倍。綠化品質優美的校園空間環境圖 3.29 6790、校區綠地建設宜與周邊城市生態資源融合連通。規劃中小學、大學校園宜結合河道水系、林地、綠地等生態資源融合布局,強化校園綠化空間與周邊生態資源的連通,融入城市的生態空間與公共活動網絡。融合布局 Diversify Service Functions of Campus Green Space加強校園綠地的多元服務功能滿足在校師生的活動需求,布局多元功能,提供日常交流與休憩場所。案例: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在蘇州河華政段中,通過拆除原本分隔校園與河濱步道的圍欄,將濱水空間串聯變身多元、活力、共享的“后花園”。濱河空間采用綠植挪位調整、綠籬后退等手段,將最好的岸線資源留給市民。校園規劃中應結合綠化空91、間布局滿足師生需求的多元功能。在中小學、大學校園規劃中,應結合綠化空間有機布局活動和教育功能,滿足師生的多元活動需求。校園綠地宜與生態文明教育、體育健身活動以及勞動教育實踐功能充分融合,滿足師生在專業和興趣方面的教學、科研場所需求,為師生日常社交、休閑提供場所,使綠化空間能更好地服務于在校師生??平坦δ?提升綠地綜合活動能力圖 3.30 68Vibrant and Diverse Campus Greening Systems活力多元的校園綠化系統加強校區慢行系統建設,強化活動設施配置,推進校園立體綠化建設,全面提升校園綠化水平。3.3.2 建設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92、ines 校園建設中應結合綠化空間加強校區慢行系統建設。在高校校園建設中,鼓勵采用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方式,結合校園綠化空間,建設形成體系化的慢行系統,建立串聯主要校園公共設施的自行車道和跑步道。慢行系統在校園綠化中應加強綠地配套活動設施建設。鼓勵在校園綠化內配置和改建漫步道路,在廣場、草坪等開放空間結合喬木林蔭適當設置亭、廊等休閑設施,形成可進入的校園綠化空間,為師生提供日常社交、休閑場所。配套設施校園建筑應有序推進立體綠化建設。鼓勵結合校園教學樓開展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沿口綠化建設,結合停車場、廊架開展棚架綠化建設,豐富校園綠色活動空間。對校區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改建、擴建的既有公共建筑中,高度93、不超過 50 米的平屋頂鼓勵實施花園式屋頂綠化。10立體綠化案例:靜安區風華初級中學風華初級中學通過與靜安區綠委會和綠委會成員單位合作開展立體綠化建設,因地制宜采用花園式和草坪式的設計手法打造了 1500m2的屋頂花園,并通過屋頂綠化、窗陽臺綠化、沿口綠化、圍墻綠化等形式,美化立體空間景觀。10具體建設要求參照上海市綠化管理條例執行 69已建校區附屬綠地宜逐步進行開放化改造。鼓勵已建的校區開展沿街附屬綠地開放化改造,通過校園圍墻退界的方式,推動附屬綠地與沿街公園綠地、道路綠化開展一體化設計與建設。開放化改造 Open and Shared Park Campus Scenes開放共享的公園校區94、逐步開展高校無圍墻校區建設,推動校園附屬綠地的開放化改造,打造開放共享的校區環境。規劃新建高校校區宜開展無圍墻校區建設。鼓勵規劃新建的高校校區推進無圍墻校區建設,將校區綠化空間融入周邊整體環境,通過區域整體的綠道網絡串聯校園內的服務節點,打造社區與校區融合發展的綠色示范。校區開放 案例:西交利物浦大學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西交利物浦大學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整個學校與四周的生活緊密相接。不僅是形態上沒有圍墻,在理念、資源和思想上都沒有圍墻。學校處處是入口,處處是出口,校園所有的布局像是一座自由、獨立的小鎮。案例:上海市實驗學校位于浦東新區南碼頭路的上海實驗學校(小學部)通過圍墻后退,形成了近 3095、0 平方米的步行花園,為校園門前區域提供了人性化的停留空間。同時,近 25 米的玻璃圍墻改造,讓接送孩子的家長可以遠望著孩子穿過校園,校園內外的聯系更加緊密。退墻而成的步行花園創造了學校和社區的共享共存、互動融合。70Intelligent and Interactive Natural Science Space智慧互動的自然科普空間提升校園綠化智慧化體驗,加強綠化空間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融合,強化互動體驗。校園可結合生態資源,豐富綠化的智慧化體驗。鼓勵在校園內結合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特色樹種、景觀花卉等植物配置智慧化互動設施,通過二維碼提取、AI 識別等智慧化方式,便于師生了解園林景觀植物知識96、,增強與景觀環境的互動體驗。智慧化體驗 校園綠化空間可通過生境營造加強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融合。鼓勵中小學與大學校園通過綠化空間特色營造以及多元化提升,為校園內開展室外自然課程提供綠化環境基礎。案例:上海市曹楊中學普陀區曹楊中學通過對學習空間的重構,打破了室內和室外的教學壁壘,讓學生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學校將一間毗鄰虬江河的化學實驗室改為水技術與環保創新實驗室,并且充分利用建筑教學樓與實驗樓 L 型連接的特點,通過改造教學樓的屋頂和雨水管道,建成“中水回用”實驗室,結合人工濕地,構建一個室內室外相結合的教學實驗場所。建設指引校園生境營造建設內容在滿足校園安全的基礎上,鼓勵利用校園內部小型濕地、林地、97、花園等生態資源條件,營造小型生境,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生物角”。在校園綠地中,鼓勵根據不同季節特色豐富種植觀花觀果類樹種,打造校園四季景觀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園“植物角”。植物多樣化配植科普教育 713.3智慧綠色的公園校區3.3 智慧綠色的公園校區723.4開放融合的創新園區Open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 Parks 73開放融合的創新園區主要針對本市產業基地、產業社區所在的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上應充分考慮在園區工作人群的生產、辦公、運動、社交需求,對有生活區域的園區,需充分考慮人群的戶外休閑活動需求。以公園為助力優化營商環境,以公園綠地實施為基礎,融合企業與人98、才的服務功能,完善園區生活配套,形成室內戶外一體的辦公、休閑、交流環境。Promote Categorical Guidance of Manufacturing and R&D Parks推動制造、研發園區的分類引導Form Green Space Networks within and beyond Industrial Parks打造網絡化的園區綠化空間Celebrate Diverse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s in Industrial Parks發揮多元化的園區綠地功能Perceivable Green Space in Industrial Parks可99、感可知的園區綠化空間Scenic and Collaborative Work Spacethat Sparks Innovation產景融合的創新交流空間Vibrant and Diverse GreenLiving Space活力多元的綠色生活空間743.4.1 規劃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Promote Categorical Guidance of Manufacturing and R&D Parks推動制造、研發園區的分類引導分類引導園區綠化空間布局,對制造型產業園區和創新型科技園區進行差異化引導。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制造型產業園區應根據自身特征對產業園區綠化空間100、總量與布局進行分類引導。綠化布局根據創新型科技園區和制造型產業園區的不同特征,應對產業園區綠化空間總量與布局進行分類引導,制造型產業園區在保證其生產安全的前提下園區整體綠地率不低于 20%,創新型科技園區引導其綠地率達到 30%左右。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核心區閔行區莘莊工業區圖 3.31 圖 3.32 75Form Green Space Networks within and beyond Industrial Parks打造網絡化的園區綠化空間融入區域生態格局,打造點線結合的網絡化生態體系。產業園區綠化布局應與園區內外生態空間相融合。在產業園區規劃中,應關注各類產業園區內外生態空間的聯系,積101、極融入外部市級、區級生態走廊。在產業園區內部,應充分依托高等級道路、穿越產業園區的河流水系等空間布局綠化用地,結合園區內重要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集中的綠化用地,整體打造點線結合的園區綠化網絡。生態綠網園區綠化與生態空間融合布局示意圖圖 3.33 紫竹高新區濱江開放空間平面圖圖 3.34 76規劃指引防護綠地綠地類型在園區生產制造區域周邊應依托道路、河流、高壓線網設置防護綠地,按照園區企業防護隔離要求布局綠地空間,減少生產制造型企業對園區居住環境的影響。在產業園區生活區域內應充分考慮產業人群需求,優化園區綠地布局,將綠地空間與生活集中區域、公租房區域結合布局。在產業園區規劃中,應加強產業園區附屬綠地102、的整體規劃設計,對產業園區內可開放的研發用地以及商業商辦用地、文化、體育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應合理推動附屬綠地空間沿街集中布局,注入活動功能,滿足園區企業以及各類產業人群的功能需求。公園綠地附屬綠地市北高新區綠地公共空間示意圖圖 3.35 閔行區漕河涇科技綠洲圖 3.36 Celebrate Diverse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s in Industrial Parks發揮多元化的園區綠地功能提升各類綠地綜合功能,服務園區企業與產業人群,優化園區營商環境。產業園區空間規劃應發揮各類綠地的多元服務功能。在產業園區規劃中,應結合產業園區生產制造、研發以及生活空間的不103、同分區,合理布局和發揮園區綠地的多元功能。多元功能 77Perceivable Green Space in Industrial Parks可感可知的園區綠化空間全方位提升園區綠化覆蓋率、綠視率,推進立體綠化、林蔭道以及林蔭停車場建設,綜合提升園區綠化感知度。3.4.2 建設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項目應全面實施立體綠化。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項目應實施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立體綠化建設。鼓勵既有產業園區內部高度不超過 50 米的公共建筑平屋頂進行綠化建設改造,并因地制宜融合活動功能。11立體綠化 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圖 3.37 圖 3.38 園區104、企業可進行林蔭停車場的建設與改造。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推進林蔭停車場建設,考慮樹陣式、喬灌式、棚架式和綜合式等綠化形式,樹木種植間距應滿足停車安全要求和喬木生長要求。12林蔭式停車 林蔭式停車場示意圖圖 3.39 11 具體建設要求參照上海市屋頂綠化規范執行12 具體建設要求參照建筑工程交通設計及停車庫(場)配建標準(DG-TJ-08-2021)執行78楊浦區創智天地廣場(上海創智天地園區)圖 3.40 Scenic and Collaborative Work Space that Sparks Innovation產景融合的創新交流空間打造園區戶外創新交流空間,布局企業活動展示空間,服務園區企105、業與產業人群。產業園區綠地應增加促進創新交流的休閑社交空間。鼓勵產業園區結合公園綠地、企業以及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綠地,注入戶外創新交流功能,為企業員工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和交流空間。交流空間 建設指引園區公園綠地綠地類型鼓勵在園區公園綠地中以點狀形式布局商業設施,提供咖啡館、餐廳等服務,與綠化空間一體化建設實施,形成可用于創新交流的活動空間。鼓勵科技研發型園區企業附屬綠地全面開放,可將企業食堂、健身房、咖啡廳等配套服務設施布局在一層,與園區附屬綠地空間相融合,打造舒適宜人的交流環境。鼓勵產業園區內的商業商辦、文化、體育等各類公共設施用地附屬綠地全面開放,并結合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戶外交流和活動休憩空間。106、園區企業附屬綠地園區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綠地 79臨港重裝備產業區圖 3.41 產業園區綠地應結合企業需求布局活動展示空間。鼓勵園區在公園綠地建設中預留大型活動空間、展示體驗空間,按需配置休閑活動設施,便于園區企業舉辦如團隊建設、路演、戶外展示等活動。展示空間 建設指引大型活動空間空間類型鼓勵在園區成片集中的公園綠地內,布局一定規模的活動草坪、開放綠地等開敞空間,便于人流集聚與活動開展。鼓勵在園區成片集中的公共綠地內,布局可用于展示的空間場地,不宜建設永久性建筑物或構筑物,結合展示需求可建設一定比例的硬質鋪裝。展示體驗空間華鑫天地產業園圖 3.42 80案例:紫竹高新區位于閔行區的紫竹高新區,通過107、規劃形成市、區和社區 3 級互相串聯的綠道體系,結合 1 處綜合性綠道驛站和 8 處小型綠道驛站體現人與自然、園區與社區的有機結合。產業園區可結合人流活動建設綠道體系。鼓勵園區在人流活動密集區域以及在產業區與生活區的主要通勤通道區域,強化園區的綠道建設,并結合綠道建設完善配套服務設施以及標識系統。綠道體系 建設指引綠道建設建設內容宜結合現狀綠帶、水系等生態資源布局建設,串聯園區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停車場、交通站點以及生活區域,并與外部綠道體系相聯通。宜充分利用園區現有設施,聯動園區各公共建筑的首層空間,設置驛站空間,配置公共廁所、沿街垃圾箱、路燈、停車場、休憩座椅、自行車租賃等設施。宜在驛站、園108、區綠地、停車場、主要道路交叉口等區域設置標識,對園區企業、公共服務空間、園區綠地、交通站點等重要節點進行引導。13配套服務設施標識系統13 具體建設要求參照綠道建設技術標準(DG/TJ 08-2336)執行Vibrant and Diverse Green Living Space活力多元的綠色生活空間強化綠道網絡建設,增加綜合運動功能,提升園區活力,打造園區綠色生活空間。81綜合運動場地示意圖圖 3.43 小型運動場地示意圖圖 3.44 園區公園綠地可結合產業人群需求增加綜合運動功能。鼓勵結合園區內公園綠地設置戶外綜合運動場,包括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乒乓球場等,為產業人群提供運動健身的109、場所。戶外綜合運動場考慮服務半徑和規模。在產業社區內結合道路綠地、小型附屬綠地,可考慮設置小型健身器材點。運動空間 建設指引綜合性運動場地建設內容鼓勵結合集中成片的公園綠地以及園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綜合運動場地。鼓勵結合公園綠地和附屬綠地配置多樣化的戶外活動器械,建設小型運動場地。小型運動場地823.5多元復合的公園鄉村Multi-complex Ecological Countryside 83公園鄉村主要針對本市城市開發邊界外的郊野地區。規劃建設上應充分考慮在鄉村工作、生活、游憩的各類人群需求。以創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為目標,服務村民、鄉村創新創意人才及市區游客,形成“村美、業興、家富、人和110、”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Enhance the Spatial Layout of Rural Ecological Networks 強化鄉村生態網絡空間布局Coordinate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lements統籌布局鄉村生態要素資源Intensify the Rural Public Space Networks完善鄉村公共活動空間網絡Integrated Blue-Green Rural Spatial Base藍綠融合的鄉村生態本底Eco-friendly Rural Living Space生態宜居的鄉村生活空間Distinc111、tive and ActiveRural Industrial Space特色活力的鄉村產業空間843.5.1 規劃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Enhance the Spatial Layout of Rural Ecological Networks強化鄉村生態網絡空間布局尊重郊野本底特征,融入生態網絡格局,統籌布局郊野生態空間。鄉村地區規劃應結合區域生態網絡格局統籌布局生態空間。在鄉村地區規劃中,在銜接上海市域生態網絡格局的基礎上,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統籌郊野地區生態空間布局,在滿足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基礎上,推動林地、濕地集中布局;應引導生態資源向市、區級生態走廊、112、生態間隔帶等生態空間集聚,并在郊野單元村莊規劃中予以深化落地。統籌布局 Coordinate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lements統籌布局鄉村生態要素資源統籌生態要素,優化鄉村生態本底,提升郊野環境品質。鄉村地區規劃應結合土地整理等方式提升生態資源本底。在鄉村地區規劃中,應結合土地整理等方式,統籌鄉村振興發展的基底要素,可通過村莊設計等方式,對鄉村地區進行整體策劃和風貌系統引導,綜合考慮田、水、路、林、村等各類要素的融合布局,整體提升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品質,為鄉村產業振興以及生態修復打好底色。生態本底 鄉村生態要素整理示意圖圖 3.45 基113、底識別活動串聯功能植入資源整理交通組織運營管理 85Intensify the Rural Public Space Network完善鄉村公共活動空間網絡強化綠道網絡建設,串聯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及鄉村公園,構建鄉村公共活動空間體系。鄉村地區規劃應完善郊野綠道網絡與公共空間布局。在鄉村地區規劃中,應銜接市、區級綠道網絡,結合濱水沿路綠化空間完善布局郊野地區綠道,串聯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鄉村公園以及特色生態人文資源,完善鄉村公共空間網絡布局,形成鄉村公共活動空間體系。公共空間 金山區水庫村公共空間與活動功能布局示意圖圖 3.46 奉賢區吳房村業態功能與空間布局示意圖圖 3.47 86農田林網意向圖圖114、 3.48 Integrated Blue-Green Rural Spatial Base藍綠融合的鄉村生態本底以林、水生態空間建設為抓手,結合鄉村田、水、路、林等基礎要素,彰顯鄉村生態環境與風貌特色。3.5.2 建設指引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鄉村地區宜因地制宜推進農田林網建設。鄉村地區宜選擇在農田周邊、田埂和溝渠兩側營造農田林網,樹種上宜選擇窄冠、深根、干直、根蘗性不強、抗逆能力強,且與農作物協調共生關系好的樹種。農田邊緣宜種植對農業生產影響少的樹種,菜田邊緣不宜種植針葉樹種。農田林網布置宜選擇南北向農村道路兩側種植,需適應農業耕作需求,以不影響農作物光照為115、前提。農田林網 87以耐水濕、生長快的喬木樹種搭配花灌木、水生植物圖 3.49 河道防護林考慮鄉村生境構建圖 3.50 建設指引鄉村地區中小河道河道類型中小河道的河岸兩側鼓勵建設生態緩坡,樹種應以耐水濕、生長快、適應性強、病蟲害少的喬木樹種為主,配以花灌木、水生植物;林帶栽植株距一般 3-5 米為宜。河道防護林建設應考慮鄉村生境構建,可在濱水林帶、濕生植物周邊點綴喬灌木、石塊、枯木等元素,彰顯野趣的同時也為魚類、兩棲類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提供躲藏空間。應結合水務管理要求推進林帶建設,防護林建設應注意預留防汛車通過空間,將防汛安全與河道美化相融合。具有防汛功能的河道具有防汛功能河道的林帶建設示意圖116、圖 3.51 鄉村地區應結合河道空間建設水綠融合的濱水生態環境。應結合鄉村地區不同功能與等級的河道空間推進沿河生態環境建設。藍綠生態 88鄉村地區應結合村莊道路等級與功能分類施策提升鄉村道路風貌。鄉村地區道路兩側林木的種植充分考慮村莊道路等級和功能。村道風貌 沿村主路林相優化示意圖圖 3.52 開放休閑林地示意圖圖 3.53 建設指引村主路道路類型村主路可根據形象塑造種植行道樹和防護林帶。植物配置以選擇樹干通直,生長健壯,滯塵、防噪聲效果好,有觀賞價值和美化作用的樹種,適當配以灌木及觀花植物,宜結合村民健身慢行步道綜合建設道路林帶。村支路可不設置行道樹,以通透的視線突出鄉村特色的農田景觀。生產117、機耕路的林木種植要考慮農機器械的順利通行。村支路生產機耕路鄉村地區應結合成片林植入開放休閑功能。選擇成片林地,以園林理念和手法,以喬木林為主、配置適當花灌木與地被建設景觀林,為村民營造開放休閑林地;同時,按照“四化”森林要求,提倡使用鄉土樹種,確保色葉樹種和珍貴樹種造林比重。對村莊現狀四旁林,可結合周邊公共空間特質進行微提升改造,增設座椅、小品等設施。林地提升 89鄉土文化特色 寶山區海星村蟹逅館建設指引村莊公共空間風貌提升建設內容宜結合鄉村出入口以及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等人流較為聚集區域,打造鄉村公園以及小微綠色開放空間,凸顯村莊文化記憶,與周邊田園環境相融,面積宜大于 500 平方米。因地制宜118、綜合配置服務功能,結合不同年齡段居民群體的需求,與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融合布局,配置老年人健身點,兒童游藝設施、座椅、景觀亭等休憩設施。應保護村莊內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古廟古橋等歷史文化資源,將保護與空間利用相結合,營造具有辨識性的鄉土特色公共節點。圍繞鄉村自然風貌特色,推動鄉村道路、中小河道、鄉土建筑等綜合環境的優化提升??衫棉r民住宅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間,尊重農民意愿,選擇具有觀賞、經濟和實用價值的樹種,以及栽植喬木加觀賞性強的花灌木,進行庭院綠化美化??纱钆鋫鹘y農具、特色手工藝品等“小品”做點綴,循環再利用舊磚瓦用作小庭院園路鋪裝和低矮院墻設置。鄉土特色空間風貌提升宅前屋后的綠化感知度提升Ec119、o-friendly Rural Living Space生態宜居的鄉村生活空間彰顯鄉土文化特色,提升鄉村公共空間,規范村容村貌,美化宅前屋后村居環境,倡導綠色鄉村生活理念。鄉村公共開放空間宜結合鄉村文化特色提升環境風貌。鼓勵結合鄉村特色歷史文化資源、鄉村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宅前屋后空間布局各類鄉村綠色開放空間。鄉村綠色開放空間建設的材料要素應取材于當地,選取鄉土植物,農作物等作為植物配置。同時,鼓勵以鄉村綠色開放空間為載體,定期開展鄉村文化祭、農耕運動會、特色農產品展銷會等特色活動,增強鄉村人氣。圖 3.54 90浙江溫州山根村宅前屋后綠色空間圖 3.56 結合古樹設置公共交往空間圖 3.55 120、91Distinctive and Active Rural Industrial Space特色活力的鄉村產業空間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鄉村產業,針對產業人群與旅游人群,建設富有活力的郊野生態產業空間。鄉村綠色開放空間應圍繞重點產業項目營造整體鄉村環境。結合鄉村旅游、住宿康養、總部辦公等產業人群和旅游人群,提供相應的高品質設施與環境??紤]鄉村創新創意人才,優先為其完善現代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鼓勵建設運動場地;為城市游客提供田園郊野特色的游憩環境,例如開放田埂路,設置傳統農耕體驗項目等。鄉村產業環境 奉賢區吳房村創意總部金山區水庫村村民驛站暨為老服務中心圖 3.57 浦東新區張江鎮新豐村人才公寓圖 121、3.58 圖 3.59 建設指引鄉村旅游產業類型結合鄉村特有的農田、林地、濕地、河流等自然資源,挖掘古村古鎮、鄉土文化,發展研學教育、田園養生、親子體驗、拓展訓練等鄉村休閑旅游項目。鼓勵結合鄉村存量建設用地打造精品民宿、生態農莊、鄉村養老中心等業態。存量空間的改造提升應尊重鄉村原有肌理和傳統建筑形制,融合周邊農旅文創資源,創建田園式農村養老、母嬰康養、民宿康養、游憩康養、健康養生等功能。鼓勵利用郊野地區田園式、低密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建設田園總部,為文創、科創、農創企業提供智能共享的辦公環境。依托鄉村空間,推進建設一批科創產業創新中心和示范區。休閑康養總部經濟924.1 加強組織領導與分工協作122、4.2 完善政策協同與機制保障4.3 引導共建共治與公眾參與4.4 強化動態監測與智慧管理4.5 推動建設實施與創建工作Reinforce Leadership of CollaborationImprove Coordination and LiabilityGuide Public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Bolster Dynam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Promote Implementation and Establishment 9304實施保障Implemention and Assurance9404Implemen123、tion Guarantee實施保障4.1 加強組織領導與分工協作Reinforce Leadership of Collaboration各級政府是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的責任主體。市級層面發揮市綠化委員會的作用,結合導則要求,細化工作方案,形成行動計劃,做好監督考核。市級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承擔相應任務,加強團結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區、鎮政府按照公園城市規劃建設要求,落實工作任務,形成實施方案,全力推進實施。4.2 完善政策協同與機制保障Improve Coordination and Liability市級層面加強協調合作,區級(管委會)層面發揮橫向統籌作用,建立城市綠線、道路紅線、河道藍線內124、外綠色開放空間的一體化規劃設計和建設實施機制。市區部門加大對附屬綠地開放后的改造、養護、管理等方面的機制研究,消除權屬方在費用負擔、安全責任等方面的后顧之憂。探索通過賦予開放綠地冠名權、給予使用便利等激勵措施,引導社會單位附屬綠地開放共享的良好風向。954.3 引導共建共治與公眾參與Guide Public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鼓勵市民公眾參與公園城市建設,通過線上結合線下的方式進行公眾意見征詢,確定市民、游客等目標人群的使用需求,配置相應服務設施,引導綠色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實施。充分調動企業、街道、居民等直接使用者的積極性,組建居民共治、商戶共治或企125、業共治委員會,共同參與到綠色開放空間的規劃建設、資金募集,管理養護的工作中,形成長效運營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園城市建設及運營。4.4 強化動態監測與智慧管理Bolster Dynam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提升公園城市的數字化管理水平,依托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按照公園城市建設的相關指標,完善公園城市建設實施的動態監測與評估。提高各級公園的 5G 網絡覆蓋率,支撐公園城市的精準化服務及精細化管理,開發公園城市應用場景。建立“一園一檔”電子檔案,結合公眾的意見反饋,加強綠化及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964.5 推動建設實施與創建工作Promote Implement126、ation and Establishment按照導則要求,推動“公園城市示范點”建設,包括“公園型”街區、社區、校區、園區以及鄉村的建設實施,廣泛開展創建工作。將公園城市建設有關要求和關鍵指標納入綠色園區標準,聚焦重點產業創新集聚區域以及產業發展轉型區域,開展“公園型”示范園區創建;將公園城市建設有關要求和關鍵指標納入美麗街區創建標準,提升創建“公園型”美麗街區;將公園城市建設有關要求和關鍵指標入納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示范創建工作,提升創建“公園型”社區生活圈;將公園城市建設有關要求和關鍵指標納入鄉村振興示范鎮、村的創建工作,創建建成“公園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以及“公園型”鄉村振興示范村。制127、定“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創建標準,圍繞北外灘地區、楊浦濱江地區、四大主城片區以及五個新城、南北轉型等區域,編制實施方案,推動建設試點,全面開展“公園城市示范區”創建工作。9798Appendix附錄附錄一“公園城市示范點”創建標準Appendix 1“公園型”美麗街區創建重點對商業、辦公等城市公共地區的街區進行評價?;A性指標:街區綠化覆蓋率、林蔭道及綠化特色道路占比、慢行系統網絡覆蓋率、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保護率;提升性指標:綠視率、濱水空間公共化連通率、新建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空間開放共享率;倡導性指標:特色綠化彩化街道數量、既有單位附屬綠地開放數量、商綠融合示范點數量。在滿足美麗街區創建指標的基128、礎上,增設以下相關指標,提升建設“公園型”美麗街區。Park-like Beautiful Neighborhoods1、“公園型”美麗街區 99表 1“公園型”美麗街區評價指標引導表序號關鍵指標指標與要求值類型指標說明1街區綠化覆蓋率 30%基礎性指標街區范圍內的喬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總面積/街區總面積,對綠化覆蓋率未達到30%,但達到 20%的街區強調以綠化覆蓋率的提升作為創建評價要求 20%的情況下新增 2%2林蔭道及綠化特色道路占比 70%基礎性指標街區內認定為林蔭道以及綠化特色道路的道路數量/道路總數3慢行系統網絡覆蓋率 80%基礎性指標有騎車道、步行道等慢行系統覆蓋的129、道路數量/道路總數4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保護率100%基礎性指標參照上海市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保護條例要求5綠視率顯著提升或達到高水平提升性指標體現綠化感知度水平的指標,后續結合國內外標準以及上海特點進一步深化指標要求6濱水空間公共化連通率100%提升性指標街區范圍內對公眾開放的濱水空間連通程度7新建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空間開放共享率100%提升性指標街區內新建文化、體育、醫療、商業商辦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包含新建的中小學等教育設施)附屬空間開放共享的比例8特色綠化彩化街道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道路綠化因地制宜應用觀花、觀葉、觀果、觀干植物,加大新優色葉、觀花行道樹品種,形成特色景觀風貌街道9既有單130、位附屬空間開放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既有機關、企事業單位附屬空間對公眾開放10商綠融合示范點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在商業綜合體中通過綠植運用打造富有景觀特色的公共空間100表 2“公園型”社區生活圈評價指標引導表序號關鍵指標指標值類型指標說明1社區綠化覆蓋率 35%基礎性指標社區范圍內的喬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總面積/社區總面積,對綠化覆蓋率未達到 35%,但達到25%的社區強調以綠化覆蓋率的提升作為創建評價要求 25%的情況下新增 2%2社區 400 平方米以上綠地、廣場等公共開放空間 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100%基礎性指標社區公共開放空間5 分鐘步行可達的覆蓋水平3社區綠道建131、設密度 1km/km2提升性指標社區內綠道建設總長度/社區總面積4公園綠地全時段開放共享率 80%提升性指標社區內公園綠地全時開放共享的比例5整體社區綠化環境滿意度 95%提升性指標社區使用人群的滿意度情況6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與公園融合布局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社區公服設施與周邊公園綠地功能相互融合,全面開放7新增居住區附屬空間開放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新建或已建居住區局部附屬空間實現開放的數量Park-like housing communitys2、“公園型”社區生活圈在滿足 15 分鐘社區生活圈創建指標的基礎上,增設以下相關指標,提升建設“公園型”社區生活圈?;A性指標:社區綠化覆蓋率、社132、區 400 平方米以上綠地、廣場等公共開放空間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提升性指標:社區綠道建設密度、公園綠地全時段開放共享率、整體社區綠化環境滿意度;倡導性指標: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與公園融合布局數量、新增居住區附屬空間開放數量。101表 3“公園型”校區評價指標引導表序號關鍵指標指標值類型指標說明1校園綠化覆蓋率 35%基礎性指標校園范圍內的喬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總面積/校園總面積,對中心城內綠化覆蓋率未達到35%但已達到 25%的校區,強調以綠化覆蓋率的提升作為創建評價要求 25%的情況下新增 2%2可實施公共建筑立體綠化實施率 90%提升性指標參照 上海市綠化管理條例實施3校區133、慢行系統建設有開展倡導性指標突出校園人車分流以及慢行系統建設4室外自然課堂綠地場所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可用于自然教育教學使用的綠地空間5校園內附屬空間開放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校園附屬空間開放情況基礎性指標:校園綠化覆蓋率;提升性指標:可實施公共建筑立體綠化實施率;倡導性指標:校區慢行系統建設、室外自然課堂綠地場所數量、校園附屬空間開放數量。在滿足綠色校區創建指標的基礎上,增設以下相關指標,提升建設“公園型”綠色校區。Park-like green schools3、“公園型”綠色校區102基礎性指標:園區綠化覆蓋率、河道與道路兩側綠帶實施率;提升性指標:綠視率、新增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空間開放134、共享率、綠道建設密度、可實施公共建筑屋頂綠化實施率;倡導性指標:園區內綜合運動場數量、園區內戶外交流場所空間數量、園區內可用于企業路演空間場地數量。結合各類園區的轉型提升,增設以下相關指標,提升建設“公園型”示范園區。Park-like Demonstrative Industrial Parks4、“公園型”示范園區表 4“公園型”示范園區評價指標引導表序號關鍵指標指標要求類型指標說明生產制造型 科技研發型1園區綠化覆蓋率20%并不低于現狀25%并不低于現狀基礎性指標園區范圍內的喬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總面積/園區總面積,對生產制造型園區、科技研發型園區在集約利用土地的基礎上按照135、差異化的標準進行引導2河道與道路兩側綠化實施率 90%90%基礎性指標園區內河道、道路兩側綠化的實施比例 3綠視率顯著提升或達到高水平顯著提升或達到高水平提升性指標體現綠化感知度水平的指標,后續結合國內外標準以及上海特點進一步深化指標要求4新建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空間開放共享率100%100%提升性指標園區內新建文化、體育、醫療、商業商辦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包含新建的中小學等教育設施)附屬空間開放共享的比例5園區綠道建設密度-0.5km/km2提升性指標園區內綠道建設總長度/園區總面積6可實施公共建筑屋頂綠化實施率 90%90%提升性指標參照上海市綠化管理條例實施7園區內綜合運動場數量 1 處 1 136、處倡導性指標園區內配置綜合運動場地數量8園區內戶外交流場所空間數量-1 處倡導性指標園區內配套休憩設施的室外公共空間數量9園區內可用于企業路演空間場地數量 1 處 1 處倡導性指標園區內可用于企業路演的室外公共空間數量 103表 5“公園型”鄉村振興示范村、片區評價指標引導表序號關鍵指標指標要求類型指標說明1森林覆蓋率 25%基礎性指標示范村、示范片區范圍內森林總面積/示范村、示范片區面積,對森林覆蓋率未達到 25%,但達到 18%的鄉村強調以森林覆蓋率的提升作為創建評價要求 18%的情況下新增 2%2中小河道兩側生態化駁岸實施率 80%提升性指標中小河道兩側生態化駁岸長度/中小河道長度3鄉村137、道路南北向兩側林帶實施率 80%提升性指標鄉村道路南北向道路兩側林帶實施長度/南北向鄉村道路總長度4美麗庭院創建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依據市農業農村委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相關要求實施5開放式休閑林地建設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按照開放式休閑林地標準建設的林地情況6綠道或健身步道配置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依據綠道或健身步道建設相關要求實施7鄉村產業景觀融合示范點數量 1 處倡導性指標體現鄉村產業與鄉村景觀融合的特色產業點基礎性指標:森林覆蓋率;提升性指標:中小河道兩側生態化駁岸、鄉村道路南北向兩側林帶實施率;倡導性指標:美麗庭院創建數量、開放式休閑林地建設數量、健身步道配置數量、鄉村產業景觀融合示范138、點數量。在滿足鄉村振興示范鎮、村創建指標基礎上,增設以下相關指標,提升建設“公園型”鄉村振興示范村、示范片區。Park-lik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ve Villages and Demonstration Areas5、“公園型”鄉村振興示范村、示范片區104基礎性指標:綠化覆蓋率、開發邊界內 3000 平方米以上公園 500 米半徑覆蓋水平、綠道建設密度;提升性指標:綠視率、可實施立體綠化建設實施率、公園綠地全時段開放共享率、對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的滿意度、新建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綠地開放共享率、可實施高架立體綠化和沿口花卉布置實施率、工地(2 年以上139、)圍墻立面綠化實施率以及可實施社會地面停車場林蔭化的實施率。圍繞北外灘地區、楊浦濱江地區、四大主城片區、五個新城以及南北轉型區域全面開展“公園城市示范區”創建工作。選擇 5-10 平方公里左右范圍(中心城區可結合實際情況調整)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編制實施方案,推動創建工作?!肮珗@城市示范區”需具有一定的綜合性特征,需符合至少兩項的“公園城市示范點“創建要求。Demonstrative Park City District“公園城市示范區”創建附錄二“公園城市示范區”創建標準Appendix 2 105“公園城市示范區”創建指標引導表序號關鍵指標指標要求類型指標說明1綠化覆蓋率 35%(老城140、區達到30%或新增 2%)基礎性指標區域內的喬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總面積/區域總面積2開發邊界內 3000 平方米以上公園 500 米半徑覆蓋水平100%基礎性指標突出公園的便捷可達,強調對生產、生活等各類人群的覆蓋3綠道建設密度 1km/km2基礎性指標區域內綠道建設總長度/區域總面積4綠視率顯著提升或達到高水平提升性指標體現綠化感知度水平的指標,后續結合國內外標準以及上海特點進一步深化指標要求5可實施立體綠化建設實施率 90%提升性指標區域內可實施的立體綠化的建設實施比例6公園綠地全時段開放共享率 80%提升性指標全時段開放的公園綠地數量占公園總數的比例7對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的141、滿意度 95%提升性指標突出綠色開放空間的品質、開放性以及對人民的便利性、感知度等綜合方面的提升8新建公共服務設施附屬空間開放共享率 80%提升性指標新建文化、體育、醫療、商業商辦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包含新建的中小學等教育設施)附屬空間開放共享的比例9可實施高架立體綠化和沿口花卉布置實施率 95%提升性指標區域內可實施的高架立體綠化和沿口花卉的實施比例10工地(2 年以上)圍墻立面綠化實施率 95%提升性指標區域內工地(2 年以上)圍墻立面綠化的實施比例11可實施社會地面停車場林蔭化的實施率 95%提升性指標區域內可實施的社會地面停車場林蔭化的實施比例106(1)公園本導則所涉及的“公園”,是指142、上海全域的綠色開放空間,其中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及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中所確定的城鄉公園體系為主體,同時也包含各種形式的可見可達的綠色開放空間。(2)“公園+”、“+公園”本導則中所提到的“公園+”是以上海全域綠色開放空間為主體(包含但不限于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以及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中所確定的城鄉公園體系),融合各類城市功能,體現生態人文特色,強化空間開放融合。本導則中所提到的“+公園”是指在上海城鄉發展的各類空間區域(包括城市街區、社區、校區、產業園區以及鄉村郊野地區等空間)中,增加各類綠色開放空間,143、結合區域人群使用需求,整體提升城鄉空間品質。(3)公園綠地本導則中的“公園綠地”是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中的“G1公園綠地”,即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景觀、文教和應急避險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務設施的綠地。(4)附屬綠地本導則中的“附屬綠地”是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中的附屬綠地概念,指附屬于各類城市建設用地(除“綠地與廣場用地”)的綠地。(5)綠色開放空間本導則中的“綠色開放空間”是指具有豐富綠化感知度,可供市民自由活動的公共開放空間。附錄三 名詞解釋Appendix 3 107 序號相關參考文件名稱1上海市綠化條例2上海市公園管理144、條例3公園設計規范(GB51192-2016)4城市綠地規劃標準(GBT51346-2019)5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50420-2007)6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7關于加快推進環城生態公園帶規劃建設的實施意見8上海市新城規劃建設導則9上海市口袋公園建設技術導則10上海市新建公園綠地地下空間開發相關控制指標規定11上海市公園綠地市民健身體育設施設置導則(試行)12上海市海綿城市綠地建設技術導則(試行)13上海市雨水調蓄設施規劃建設導則 14上海市“美麗街區”創建導則15上海市綠化特色街區導則16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17上海市慢行交通規劃設計導則18上海市河道規劃設計導則19145、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建設設計導則20上海市 15 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21關于加強公園綠地適老適兒設施建設及服務的通知(征求意見稿)22關于建立社區園藝師制度的指導意見(試行)23綠色學校創建行動方案24上海高校校園綠化建設和管理導則25上海市普教系統校園綠化建設管理導則26綠色產業園區評價導則(DB31/T946-2015)27關于本市工業園區綠地率統籌平衡的實施意見28上海市工業園區綠化專項規劃編制導則29上海市村莊設計導則30上海市鄉村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試行)31上海市郊野鄉村風貌規劃設計導則32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指南(DB31/1109-2018)附錄四 相關參考文件Appendix 4
房地產
上傳時間:2022/6/21 8:06:41
5份
房地產
上傳時間:2022/6/6 11:34:18
33份
房地產
上傳時間:2022/5/16 11:51:44
31份
房地產
上傳時間:2023/8/28 16:51:04
40份
房地產
上傳時間:2022/5/16 11:51:31
15份
社區團購
上傳時間:2023/9/4 9:44:27
23份